【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我要记住你的模样——新县抗日英烈素描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依钒 /文
小暑时节,万物炽长。在位于新县城南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叶成焕、高敬亭、肖永智等新县籍抗日英烈的衣冠冢静卧于苍松翠柏间。80年前,当举国欢呼抗战胜利之时,他们却早已为这一刻的到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鄂豫皖苏区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全民族抗战爆发,众多新县籍将士奔赴全国战场,以血肉之躯铸就民族脊梁。在第一、二、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新县籍抗日英烈就有6位。
烈日灼灼,天空碧蓝,白云游弋。英烈们的墓碑比肩而立,外形相同,生平相似。为国捐躯是同,血性与柔肠想必各异。一个强烈的愿望涌上心头:透过革命史和资料库,我想看见你的模样!
他,生前最后一问:“队伍呢?”
“‘队伍呢?队伍呢?’这是抗日名将叶成焕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昨日,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讲解员张亚君正为参观者讲述叶成焕的战斗故事。
叶成焕烈士。(资料图)
叶成焕1914年出生,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叶成焕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叶成焕军事指挥才能突出,有太行山“抗日虎将”之称,率部先后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战斗。叶成焕带领的772团号称“老虎团”,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为129师在全民族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战斗是一场硬仗,我不放心,你就让我打完这一仗再休息”。这是1938年4月,24岁的叶成焕参加人生最后一场战斗前所说的话,当时他已身患肺病、经常吐血。这一仗,他英勇牺牲,长眠在太行山上。临终前最后一刻,他还惦记着队伍。
当时,日军集结3万兵力分9路进犯晋东南。1938年4月15日,叶成焕率部作为左纵队追击东撤日军,于山西省武乡县长乐村将敌军截为数段,围困于河谷,并歼敌大部。4月16日,叶成焕登高观察敌人增援部队情况时,不幸被子弹击中头部,因流血过多,于4月18日凌晨壮烈牺牲。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讲解员张亚君讲述英烈故事。记者 唐丰 摄
“这位年仅24岁的爱将下葬时,朱德总司令专程从八路军总部赶到山西省榆社县郝北村,与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一起为他送行。”张亚君介绍。
在新县郭家河乡土门村,有一座前后5间瓦房组成的院落,这里就是叶成焕故居。故居内的展板上,记录了这位抗日虎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叶成焕的继子叶志立一直守护着这座祖居。提起未曾谋面的父亲,年逾古稀的叶志立非常骄傲。2009年,叶成焕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叶成焕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叶志立作为烈士后代,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纪念章成了他此生珍藏的宝贝。
他,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
“敬爱的高敬亭爷爷,您好!老师讲您在大别山像松树一样挺立,带着部队打敌人,还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第一枪!妈妈说您32岁就变成星星了,可我觉得您没离开——山上的石头像是您的拳头,路边的野花就是您的微笑……”
高敬亭烈士。(资料图)
昨日上午,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11岁的“小小讲解员”杨凌鹏正在给小伙伴们讲他写给抗日英烈高敬亭的信。杨凌鹏的讲述让在场的大人们红了眼眶。
高敬亭1907年出生,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二十八军的创始人之一。坚守鄂豫皖苏区游击战争三年之久,他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大别山游击专家”;驰骋鄂豫皖抗日驱倭,他是新四军中率先挺进敌后的抗日先锋。
高敬亭故居。记者 唐丰 摄
高敬亭故居位于新县城南的新集镇。与故居比邻的是高敬亭生平事迹展馆,这里也是新集镇红廉教育现场教学点,老照片、老物件以及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让人们得以触摸英雄传奇的一生。
“高敬亭不仅是一位游击专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抗战将领。”高敬亭的第四代后裔、高敬亭历史研究会会长高昌奎介绍,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高敬亭任第四支队司令员。
1938年5月12日,高敬亭率部在巢湖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的枪声,此战歼敌20余人,缴枪10余支,缴获日本军旗一面。“这是新四军成立后首次对日作战,虽规模不大,但影响较大。”高昌奎介绍,“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新四军的抗日士气,拉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序幕。”
据统计,至1939年6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的指挥下,先后作战90余次,毙、伤日军2300余人,消灭反动武装和伪军3600余人。
不幸的是,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1977年4月,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2015年,高敬亭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英雄离去,精神永存。如今,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到高敬亭故居参观学习祭奠,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他,两封“与妻书”尽显英雄柔肠
肖永智烈士与他写的“与妻书”。(资料图)
纵使铁打的英雄,有铠甲,也有软肋。河北省档案馆馆藏的众多珍贵史料中,新县籍抗日英烈肖永智写给妻子魏敏的两封家书很特别。虽然纸张已泛黄薄脆,字迹也有些许模糊,但是为夫者的柔情与为将者的气概交织,字里行间让人动容。
“魏敏同志:好久不通信了,在这么寂寞病室中的我是多么想知道些你的消息呵!”这是1943年,在抗战中受伤的肖永智写给魏敏的信,开篇直陈思念。
肖永智1916年出生,14岁参加革命,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任红四方面军的团政委。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肖永智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委、新8旅政委等,先后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是“军政双优”的模范。2014年,肖永智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自少年起披甲执戈,对肖永智来说,伤病是家常便饭。1943年初夏,在一场抗击日寇的恶战之后,身负重伤的肖永智强忍伤痛,写下这封“与妻书”。
信中写着:“恨我自己无能,不但没有关夫子刮骨疗毒的精神,连八路军战士受伤不叫的精神也还不够……一个真正革命的战士,如果他没有‘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崇高牺牲精神,也就不能为一个好的战士,因为革命绝不是快意高谈,而是伟大艰苦的实际行动……”英雄超凡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浸透纸背。
“敏,我不知道为何这么不理智,即便是在伤口十分痛苦中脑子内也有个你,想你绝不会这么不理智吧。”信件在此处落笔,铁骨柔情跃然纸上。
肖永智在病痛中写好的这封信并未第一时间寄出。过了一段时间,再寄出时,他加了这样一段:“在极端病苦中写了这封信,当时唯恐再一次使爱我者为之惊惧和不安,故未敢寄出,今天在书包里找出了,还是寄出望一阅,因为到底是痛苦中写的。”此举之情,感人至深。
肖永智的另一封“与妻书”写于1943年10月2日。当时,党中央决定抽调干部到延安学习,时任冀南第七地委书记兼冀南第七军分区政委的肖永智也在抽调之列,但他坚持要打完一场硬仗再去。
“小敏:一月了见不到你的来信,你是否已经到达目的地呢?念甚!我曾给你去过两次信,还送去一包棉衣材料,收到否?天气冷了,平原上已感到冷,山上想必更冷,我怕冻着了你……”寥寥两问,纸短情长。
19天后,1943年10月21日,肖永智带领基干团300余人驻扎清平县陈官营,上午8时许,日军和伪军几千人突然合围陈官营。在当日下午的突围中,肖永智及7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肖永智的生命定格在27岁,这封短信,竟是绝笔。肖永智牺牲两年后,魏敏作为解放区地方干部被抽调到东北,此后一直在东北工作,直至离休。
青少年学习英雄事迹。记者 唐丰 摄
叶成焕、高敬亭、肖永智……墓碑无言,史料静默,但英烈的生命曾经鲜活。纵80余载光阴流过,这些新县抗日英烈的模样,应当永远深刻。
记者手记
铭记英雄的模样
向炜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这片浸染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叶成焕、高敬亭、肖永智等抗日英烈的名字,早已镌刻进历史的丰碑。他们牺牲时,大多不过二三十岁,正值青春,却以血肉之躯筑就民族脊梁。今天,当我们站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仰望那一排排静默的墓碑,不禁思考:我们该如何铭记他们的模样?
英雄的模样,是铁血与柔情的交织。叶成焕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牵挂“队伍呢?”;高敬亭以游击战坚守大别山,又率部队打响新四军抗日第一枪;肖永智在战火中写下“我怕冻着了你”的家书——他们既是战场上无畏的战士,也是心怀牵挂的普通人。这种“刚毅与温情”的并存,恰恰是最真实、最动人的英雄底色。
铭记英雄,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传承精神。高敬亭虽蒙冤牺牲,但最终历史还以公正;叶成焕的故居至今被后人守护;肖永智的家书仍让读者潸然泪下。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为了胜利,更是为了后人能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回应这份牺牲?或许,正如新县的孩子们瞻仰烈士墓后写下真挚的信,正如无数参观者在英烈事迹前驻足沉思——最好的纪念,是让他们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前行。山河无恙,英雄不朽;铭记他们的模样,便是让信仰之火永不熄灭。

- 上一篇:市老年人文化体育协会:以球会友 交流成长
- 下一篇: 【文旅时评】破“壳”方能寻“真味”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