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信阳:手工毛尖远名扬

2016-04-19 10:06:20 来源:信阳电视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眼下正是信阳毛尖春茶采制的大好时节,在浉河港街上有这么一对父子,父亲在家炒制春茶,儿子则负责销售,父子俩齐心协力让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在浉河港郝家冲二毛茶叶社的加工坊里,刘坤良、刘继明父子二人正在为新茶的炒制忙得不可开交,今年64岁的刘坤良有着四十多年的炒茶技艺,在茶乡历经了集体公有到分田到户私有经营的发展历程。而41岁的刘继明自幼在茶乡长大,十几岁起就跟随者老父亲学习毛尖茶的手工炒制。    现场刘坤良指导刘继明炒茶…..    筛拣、生锅杀青、揉捻、烘茶……有着四十多的老手艺,在配上机械的协助,64岁的刘坤良干的是得心应手,可说起当初学炒茶手艺那会儿,可真的不容易。上世纪七十年代,刘坤良专程赶了几十里山路拜访老师傅求师学艺,没日没夜的学习炒茶,刘坤良告诉记者,想要学好炒茶,除了能吃苦,更多的是对茶的热爱。    “过去学炒茶都是一夜到亮的炒,从生锅到熟锅一直到坑头上,炕头(拉风)是关键,拉风要是不拉好,它没有味道。”    艺成之后恰逢改革开放,他承包了村里的几十亩茶园,开始大规模地种茶、制茶和售茶。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在实践中不断揣摩茶叶炒制工艺,制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深得传统工艺精髓,渐渐地成为一个远赴盛名的的炒茶能手。    “诀窍没得,凭嘴上说是不行的,那非得实践上下功夫。”“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对。”    有着四十年的手工炒茶经验同样也在四十年中感受着信阳毛尖的变化,回想当初,种茶、炒茶只是一种生活的手段,那时的炒茶全部依靠的是手工,现如今很多都是机械炒茶,传统的手工正逐渐退出大家的视线。但是精品的信阳毛尖还需要沿袭古法炒制,只有手工炒制的绿茶才会口味纯正、香气浓郁,更有茶的滋味。在刘坤良的心里,机械的介入只能算是辅助,传统炒茶的手艺说啥也不能丢,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