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丈量晶华微的成长韧性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变革中,杭州晶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华微”)作为芯片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研发与销售,以在高精度ADC的信号处理SoC芯片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成为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重要参与者。
自2005年成立以来,20年间,晶华微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从陪跑到并跑的进阶历程,揭示了本土企业在技术攻坚与市场突围中的逻辑。
01|为何龙头企业纷纷选择晶华微?
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在经历周期性调整后逐步复苏。随着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支持,晶华微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既有国际巨头的市场份额争夺,还有国内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
即便如此,晶华微的客户名单中,依然不乏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
晶华微旗下主营业务分为三大部分:医疗健康SoC芯片、工业控制及仪表芯片、智能感知SoC芯片,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血氧仪、血压计、体脂秤、体温枪等医疗设备,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等工业仪表,以及智能家居等场景。
半导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包括多种类型的芯片,晶华微的产品主要属于信号链芯片,这类芯片的设计犹如在钢丝上跳舞,需要在精度、功耗、噪声等多个维度的性能指标间精准平衡,非常考验着芯片企业的技术底蕴。
与消费级芯片不同,医疗电子对可靠性要求极高,产品认证周期长达2-3年。而一旦通过严苛认证进入供应链体系,便会形成极高的客户转换成本。也就是说,产品很难被替换,这为公司构筑了天然的客户粘性。
晶华微的其24位Σ-Δ型ADC芯片堪称其技术突围的“代表作”,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在血氧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中,这款芯片成功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使得公司在医疗健康芯片在红外测温、智能体脂秤、数字万用表等领域始终保持相对领先地位,年销售芯片上亿颗。
正是由于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配套服务,晶华微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与乐心医疗、香山衡器、优利德等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芯片产品已进入倍尔康、华盛昌、中国台湾Microlife、德国Braun等知名终端品牌厂商供应体系,深受客户的广泛认可。
在工业级芯片领域,晶华微的布局同样可圈可点。工业环境复杂多变,对芯片的抗干扰能力、长期稳定性要求极为严苛。公司通过创新性的校准算法和封装工艺,使产品在-40℃~125℃宽温范围内保持优异性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业传感器等关键设备。
在智能制造升级的大趋势推动下,工业传感器、电机驱动等领域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晶华微的隔离放大器、电流检测芯片等产品,搭乘着国产 PLC 厂商崛起的东风,加速渗透工业自动化市场。
这不仅是国产替代的胜利果实,更是本土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典范。通过与终端厂商的深度合作,晶华微针对整机系统需求对芯片进行优化,实现了比进口方案更优的功耗表现,充分彰显了本土企业在定制化服务方面的优势。
凭借技术和产品的优异表现,晶华微荣获“年度优秀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行业荣誉,并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02|市场进击:国产替代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国产替代正在经历质变,从最初解决 “有没有”的基础问题,转向追求现在“好不好”的品质提升。
根据IC Insights数据,中国模拟芯片自给率已从2018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22%,但在高端市场仍不足10%。晶华微的发展路径,恰好契合了这一国产替代进阶的逻辑主线。其积极谋篇布局,通过并购深化市场拓展。
2024年,晶华微宣布以2亿元收购深圳芯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智芯微”100%股权,旨在加速布局智能家电控制芯片市场。
据悉,芯邦科技的智能家电控制芯片应用于美的、苏泊尔、西门子等知名品牌厂商的产品,收购完成后,芯邦科技在智能家电控制芯片业务上的全部资产,将由智芯微承接。
在国产替代的机遇期,晶华微的战略布局,应该意在业务扩张,可顺势进入美的、西门子等家电巨头供应链。同时进行供应链资源整合,强化工控与医疗芯片优势,拓展智能家电控制芯片业务,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未来有望更好地布局高端市场。
公司管理层对业务边界有着清醒认知。半导体行业“大而全”的扩张热潮中,晶华微坚守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定力,基于自身业务优势,选择以技术深度而非广度取胜,聚焦高附加值领域,这种理性抉择显得尤为难得。
例如,智能家电对低功耗、高集成度的需求,与晶华微在工业传感器领域的技术积累高度契合,纵向整合更能放大技术协同效应,其战略的核心在于“以点带面”,即通过医疗与工业领域的积累,辐射至智能家居、储能等新兴市场。这种“技术复用+场景延伸”的模式,或是中小型芯片企业突破规模瓶颈的关键,有望催生新的增长极。
工业自动化市场则为晶华微提供了更为广阔且具长期成长性的舞台,工业客户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更看重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支持能力,有利于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早在多年前,晶华微的工业控制AFE就已经指向“国产替代”,在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数字万用表等产品上都有布局,公司在该领域位居行业第一梯队。
2022年,晶华微在科创板挂牌上市,这也是资本市场对公司国产替代潜力的认可。2023年,晶华微迎来重要人事变动,梁桂武接任总经理一职,带领公司继续向国产替代进阶。
梁桂武是一位拥有 20余年芯片行业从业经验的资深老兵,不仅见证了国产芯片行业的潮起潮落,还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国产芯片企业的发展。梁桂武还拥有丰富的一线市场实战经验,此前的职业生涯几乎都扎根在一线市场,从基层业务员逐步成长为业务总监、总经理,所以对终端市场情况和客户需求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03|丈量成长空间,在产业升级中寻找新支点
公司的战略选择将决定其天花板高度,如果止步于现有优势领域,可能成为一家利润稳定但增长平缓的“利基市场”企业。而晶华微选择了高端化与生态化并行的长期主义,加快布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探索技术融合场景。
在 2024 年度,公司展现出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营业收入实现了1.35 亿元,同比增长 6.34%,背后是公司在市场拓展、产品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其净利润为- 1027.01 万元,同比增长 49.54%,减亏趋势明显,意味着公司采取的战略调整等措施已开始发挥作用,盈利能力正逐步改善。
同时,公司在医疗健康 SoC 芯片消费电子领域积极应对竞争加剧的挑战,通过紧贴市场动态调整营销策略,推动芯片产品销售数量同比增长 15.95%,展现出较强的市场响应能力与客户需求捕捉能力。
虽然芯片产品销售收入因单价调整同比下降 9.96%,但销量增长为后续规模效应释放奠定基础,随着行业环境改善与产品结构优化,收入端有望逐步回升,凸显公司在波动市场中巩固用户基础、积蓄发展动能的韧性。
市场环境越是复杂多变,晶华微越是坚定强研发的传统。财务数据显示,2019—2022年,晶华微研发费用分别为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677万元、2027.3万元、3132.7万元、约4800万元,各年度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始终占据营收较高水平。
直到2024年,公司全年的研发投入为7297.5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一半,这在芯片企业中是很少见的数字。
除了自己研发,晶华微还选择向外部“借力”。公司已与西电杭州研究院等共建模拟信号链集成电路联合实验室,在模拟信号链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开展研发合作,围绕关键技术点协同攻关,解决行业瓶颈、攻克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
短期来看,这必然会带来支出增长,但从长期来看,持续的研发投入确保公司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为产品线延伸及业务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其向国内高端市场发起冲刺的底气。这是晶华微对未来市场需要的信心,也是对国产替代的执着。
核心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没有捷径,正如预期,晶华微确实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基于晶华微在工业与消费领域的积累,历时两年多,公司在去年下半年成功发布并量产了BMS
AFE模拟前端。
这一成果意味着,晶华微正式涉足到了两轮动力电池、工业与家用储能、消费级清洁器与工具市场,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未来或成新的增长点。
此外,晶华微在医疗健康SoC芯片领域也取得了突破,2024年推出带HCT功能的血糖仪专用芯片和保护齐全的多串电池监控芯片,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其发展前景的预期。公司迅速且有效地拓展了该专用芯片的销售渠道,并成功渗透至多个知名品牌客户中。
为加速BMS芯片业务的拓展,公司引入了具备深厚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BMS芯片市场、销售及算法人才,并同步启动了多个锂保护芯片与模拟前端芯片研发项目。2025年,晶华微将推出多个新产品,以打造多方位、高品质的BMS芯片产品矩阵。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智慧医疗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带动血压计、血糖仪等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是医疗电子行业增长的动能。而医疗健康SoC芯片作为晶华微的核心技术产物之一,凭借产品升级后的高精度、高稳定性、高适用性等特点,市场前景良好。
在工控仪表行业,高端市场长期被国际龙头企业所垄断。为打破这一局面,晶华微正加大工控HART通讯调制解调及4~20mA电流环DAC产品升级、中高端多功能测量仪表芯片研发,提升公司工控仪表相关芯片产品的精度及性能。
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晶华微在国家产业升级中寻找确定性,以技术立身,在生态协同中实现价值裂变。

标签:
- 上一篇:人工智能大模型论坛 顶尖专家学者共话人机共生与产业赋能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