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笃行不怠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清晨七点,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制丝车间内机器尚未启动,略显安静。车间一角的工位上,青年职工朱文旭已开始忙碌,细致地进行着开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专注地调试设备,反复修正每一个细微的偏差——这种对毫厘偏差的较真劲儿,早已融进他每日例行的设备校准中。
初入车间:扎根一线探设备
2022年,朱文旭带着对一线生产的期待踏入车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句话,深深扎根在他心里。面对车间里交错运转的设备,这个90后青年没有退却,反而被激起了强烈的钻研欲——他知道,每一台设备都是保障品质的关键,而破解它们的“密码”,需要下足“笨功夫”。
车间设备的参数调试是个技术活,每个细节都关联着最终产品的质量。每当接触新设备,朱文旭总会先花两天时间啃完说明书,用彩笔在电路图上标注每根线路的功能,直到闭着眼都能画出设备的基础构造。实操时,他就搬个小马扎守在机器旁,从滚筒转速到刀片间隙,把每个部件的运行节奏都记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笔记里既有零件示意图,也有他标注的“异响规律”“参数波动区间”等观察心得,字迹密密麻麻,像极了一份详细的“设备档案”。
一个深夜,一台关键设备突发故障停机。正在家中整理笔记的朱文旭接到通知后,10分钟内就赶到了车间。他一边对照白天记录的运行数据复盘设备状态,一边举着手电筒仔细查看齿轮啮合处的磨损痕迹。当检修人员对着复杂的电路系统一筹莫展时,他指着笔记提出:“昨天调试时发现三号轴承温度偏高,会不会是这里的间隙异常导致卡顿?”众人顺着他的思路排查,果然在轴承缝隙里找到了一小片金属碎屑。故障排除后,维修时间比预期缩短了40分钟,而他记录的“轴承温度-运行稳定性”关联数据,也成了车间后来的设备巡检重点。
在旁人看来繁琐的数据和流程,在朱文旭眼中却是打通质量关卡的钥匙。靠着“先吃透理论,再泡在现场”的韧劲儿,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渐渐能从机器的轰鸣声中听出异常,从仪表盘的波动里判断故障——那些沾满机油的笔记本,成了他从“设备小白”到技术骨干的成长见证。
竞赛攻坚:精研差异磨真功
2024年8月,设备技能竞赛备赛的消息传来,朱文旭二话不说就把“备战资料”搬进了训练室。这场竞赛涵盖设备调试、故障排查等多项考核,而他即将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厂家、操作逻辑不同的设备——对长期在同一车间操作固定机型的他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跨界挑战”。
首次接触比赛设备时,朱文旭就感受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操作面板的参数单位变了,润滑点位置换了,就连启动流程都有细微差异。原本熟练的操作,在这里却变得磕磕绊绊,尤其是磨刀环节,砂轮的震动频率、刀片的进给角度,每调整一次都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方程式,几天下来,报废的刀片堆了小半箱。
“设备的差异不是障碍,而是查漏补缺的镜子。”朱文旭在训练笔记里写下这句话。他开始用“对比法”研究设备:把车间设备与比赛设备的操作手册摊开并列,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差异点;每天花3小时蹲在设备旁,观察部件运行轨迹,记录下数十处“手感差异”——比如这台设备的旋钮阻尼感更重,需要比平时多施加两成力度才能精准定位。为了攻克磨刀难题,他向厂家师傅请教磨削原理,结合车间经验总结出“慢进给、轻触磨、勤观察”的九字诀,笔记本上画满了砂轮与刀片接触角度的示意图。
竞赛当天,朱文旭的操作台上多了一本自制的“差异对照手册”。从电路检查到参数校准,他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对照手册打勾,仿佛在执行一套早已烂熟于心的“定制化流程”。当考官设置的模拟故障出现时,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在脑海中复盘设备的结构逻辑,再顺着可能的故障链逐步排查——这是他在训练中养成的“先思后动”习惯。随着最后一个部件调试完毕,现场响起了评委们的轻声讨论。
最终,朱文旭凭借稳定的发挥斩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捧着证书,他说得最多的是:“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脾气’,只有摸透这些细节,才能让操作真正‘听话’。”这场竞赛让他明白,技术提升从来没有捷径,所谓“能手”,不过是把每一处“不一样”都琢磨成“一样精通”的坚持。
匠心传承:手账传经带新人
朱文旭的工装袖口总沾着洗不净的机油渍,这是他扎根车间的生动注脚。从初入厂时跟着师傅记笔记的学徒,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他的成长早已与车间设备融为一体,成为新职工眼中的“设备百科全书”。朱文旭常说:“个人成长离不开团队,把本事分享给年轻人,团队才有未来。”
新进大学生小王还记得第一次被设备异响难住的情景。当时机器发出断断续续的“咔嗒”声,他围着设备转了几圈,急得满头大汗却无从下手。朱文旭路过时,一眼看出他的困惑,随即从口袋里掏出磨旧的笔记本,在空白页快速画出滚筒和齿轮的示意图:“正常齿轮咬合声是均匀的‘沙沙’响,这种间断异响可能是啮合处卡了东西。”他指着图中齿轮间隙,“先检查这里。”两人拆开防护罩,果然在齿轮缝里发现一小片碎橡胶。
在带教过程中,朱文旭更注重实操经验的传递。他带着新职工贴近机壳听轴承运转声,用手背感知电机温度,还会在传动皮带上撒粉笔末观察振动情况。“设备的异常藏在细节里,要学会‘听’它们的声音。”他总是这样叮嘱。
如今,车间里的年轻职工们纷纷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本子上记着朱文旭总结的“异响排查要点”,画着他示范的设备结构简图。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分享,让冰冷的设备变得有“语言”、可感知——当新职工们能根据机器声响判断故障,在参数波动中快速解决问题时,朱文旭知道,那些沉淀在笔记本里的“设备密码”,正通过一次次讲解、一回回实操,在新一代手中实现温暖传承。
匠意于心,笃行于业。朱文旭的工位抽屉里,始终放着一沓工作记录,扉页上“设备不会辜负用心的人”的字迹,映照着他从学徒到骨干的蜕变。从扎根一线探设备、竞赛场上磨真功到传经验带新人,他以专注诠释精益求精的工匠底色。如今车间里,许多青年如他般以笔记记录成长、凭细节校准品质,让每个“分毫不差”的坚守,汇聚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程滋怡)

标签:
- 上一篇:浙江嵊泗:农村小店里的“人情味”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