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时评】从流量到价值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周涛
日前,某非遗网红博主发布了一条以“我实现了在武侠世界的轻功水上漂”为主题的视频,展现了非遗独竹漂之魅力。这,并非个例,当下的非遗早已不再满足于被“观看”,它正从文化符号幻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鲜活存在。
近年来,网红们成功将非遗从“看客”转化为“入局”热点,提炼文化为视觉符号与故事,实现流量到价值的跃升。漳州片仔癀草甘蔗汁靠房琪等网红带“火”,成为游客标配;阳西竹编打造“传承人教学+民宿”的沉浸式产业链;宝鸡社火脸谱则将纹饰变潮玩、搞联名,走年轻IP化路线。这股“非遗+网红”的风潮正催生新经济形态:直播带货普及非遗产品;“网红打卡”引爆簪花、扎染等体验经济;材料包与网课让技艺“飞入百姓家”;品牌与非遗博主联手,开创“品牌助非遗+情绪促消费”的全新模式。
然而,应当看到,流量之下亦有隐忧。内容同质化、过度商业化、标签滥用、价格虚高等问题如影随形。非遗与网红的结合,绝不能止步于流量的“单向输血”。非遗活化要避免单一依赖网红带货,要积极拥抱设计创新赋能产品、教育体系传承技艺、文旅融合拓展场景,构建多领域协同共生的价值生态链;要充分运用VR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让古老技艺超越静态展示,以新业态激发持久动能,使其真正“活”在当下。
此外,还要创造平台和机制,鼓励并赋能年轻一代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并能够接过千年绝活的“接力棒”。让非遗的古老根脉在当代土壤中汲取创新滋养,方能生长出更为繁茂、更具韧性的“文化森林”,未来绽放恒久而璀璨的光芒。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信“遗”风】一副花篮半台戏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