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信阳答卷】建成409个老年助餐场所,新增16家三级医院……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 /文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里提到,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那么,“十四五”时期我市是如何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10月14日上午,在信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献富在回答信阳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聚焦“小切口”做实“大民生”,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涵盖“大班额”“断头路”“充电桩”、老旧小区改造、异地就医结算等领域,直接惠及千家万户,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就业创业更加“顺心”。大力推进“雁归来”工程,吸引信阳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经营主体3.5万个,带动13万人就业。“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6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5万人,更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庭收入更有保障。
医疗社保更加“安心”。全市新增16家三级医院,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05张、执业(助理)医师数3.42人、注册护士数3.66人,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32%、49%、55%,覆盖城乡的医疗网络基本建成。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基本养老、医保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实现“应保尽保”。
“一老一小”更加“暖心”。全市建成409个老年助餐场所,老年人吃得更有营养。养老服务机构315个、养老床位30613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55%。63所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戴畈模式”覆盖2082个行政村,“汪桥经验”实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一站式”解决,农村老人享受到优质照料。
安居宜居更加“舒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5195套,为住房困难群体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打造“信阳好房子”,完成8500套住房绿色工业化定制整装,发放补助1.7亿元,同步创新“三化十场景”模式,建设“美好未来社区”,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图片来源信阳日报资料库)
记者:李海
编辑:翟存鸣
审读:高原
审核:胡瑜珊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