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谁动了我银行卡里的人民币

2015-02-05 17:03:40 来源:法制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银行卡始终在身上,卡内的6万余元却被人在异地取走。是谁动了这6万元?不法分子是怎么把钱从银行卡里取出的?日前,魏都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一起盗刷银行卡案。原来,犯罪嫌疑人先复制了受害人的银行卡信息。

惊奇

银行卡在身上钱却被取走

受害人是田先生。2014年7月的一天晚上,正在家中的他突然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提醒他银行账户连续发生两笔取现、转账交易,金额合计6万余元。银行卡就在身边,怎么会这样?田先生原本不相信,但查询后大惊失色,账户上的资金竟真的不翼而飞。银行卡设置有密码,别人怎么能进行交易?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连忙打电话报警。

警情就是命令。接到报案后,公安民警立即介入侦查,发现田先生银行卡内的钱是在新郑一银行的ATM机上被取走、转走的。于是,公安民警赶往新郑,调取了涉案银行视频监控设备拍下的录像资料,成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李某。经查,这不是李某第一次被打击。早在2011年12月,他就曾因犯信用卡诈骗罪被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11个月,2013年9月份才被释放。2014年8月,李某被抓获。顺藤摸瓜,办案民警又根据李某的电话记录、口供等锁定了另外一名犯罪嫌疑人陈某。2014年9月,陈某也被抓获。经讯问,两人对复制田先生银行卡后盗刷,取走、转走大量现金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真相

原来银行卡被他人偷偷复制

李某、陈某是怎样盗刷他人银行卡的?这得从陈某和田先生的关系说起。两人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陈某经营一家公司,经常有朋友使用其公司内的POS机。2013年年底,由于做生意并不成功,陈某有了盗刷他人银行卡的想法。后来,他在网上认识了出售信息采集器的王某,便通过王某购得一台信息采集器。有了这个东西,陈某再帮朋友刷银行卡时,便趁朋友不留意多次偷偷将银行卡在信息采集器上刷,田先生的银行卡信息正是被陈某如此采集的。

采集完田先生的银行卡信息,陈某将信息采集器交给了王某,王某则利用制卡器将银行卡信息复制到废卡上。原本两人商量一起盗刷,但由于试了几次均刷不出钱,“合作”没有成功。再后来,陈某在网上结识了李某,两人便达成了“合作”意向。2014年7月,陈某发现田先生的银行账户内存有钱,便立即通知李某。两人驱车赶往新郑,通过银行的ATM机将田先生账户上的2万元采取现金方式取走,4万余元采取转账方式转走。至于银行卡密码,是田先生请陈某帮忙偿还信用卡时告知陈某的。由于信用卡密码与银行卡密码一致,陈某一猜即中。

警示

使用银行卡时视线始终不离开

案件被公安机关移交至魏都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审查后认为,李某、陈某复制并盗刷他人的银行卡,给他人造成6万余元的损失,行为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遂依法对两人提起公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持卡消费。如此虽然很方便,但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办案检察官说,此类犯罪中,不法分子能得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复制银行卡信息、获取账户密码。基于此,只要持卡人增强安全用卡意识,不法分子就无机可乘。

办案检察官建议市民:第一,在经营不规范的店铺里、陌生网站上尽量不使用银行卡支付,防止误登钓鱼网站,或者被不法商贩盯上;第二,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银行卡密码,使用银行卡输入密码时一定注意用手遮挡,不要用一个手指输入密码,以免被不法分子识别出;第三,使用银行卡时一定保证视线始终不离开自己的银行卡,严防不法分子趁持卡人不注意复制卡片信息;第四,打印交易单据后不要随手丢弃,应妥善保管并处理,同时不要随意把身份证、银行卡转借给他人使用;第五,一旦发现银行卡存在被盗刷等异常情况,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申请冻结银行卡,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编辑:@海荣 投稿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