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3人发病毒链接盗刷套现11万

2016-12-01 13:12:33 来源:法制晚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法制晚报讯(记者 唐李晗)  罗某甲、罗某乙、韦某向手机用户发送虚假链接,实际为植入手机病毒,窃取用户个人信息,通过网络购物再转卖变现。今天上午,《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获悉,三人因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案情    点开链接银行卡被盗刷 11人受害

  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间,罗某甲、罗某乙、韦某通过网络收集别人的手机号、姓名等个人信息,通过QQ联系到卖手机木马病毒的人,然后编辑短信群发到收集到的手机号码上,短信内容一般为“机主姓名+看你家人做的那些事”附加木马病毒链接,通过诱骗机主点击后面的链接而植入预先设定的病毒程序。

  只要点击链接,犯罪嫌疑人就可以窃取到手机里的通讯录、手机号码、短信、信用卡号等各种公民个人隐私信息,而且还能够拦截感染病毒的手机的短信,造成感染病毒手机无法接收短信。

  利用网络消费的快捷支付功能,犯罪嫌疑人输入非法获取的银行卡账号和手机验证码,无需密码就可完成盗刷,再将在网络购物平台购买的游戏币、手机等物品转变套现。经调查,现有证据证实本案的犯罪数额为11万余元,被害人11人。

  说案   个人信息泄露助长网络犯罪

  检察官表示,行为人通过植入病毒的非法方式窃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行为,依法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了解到,随着智能手机和信息网络的发展,网络消费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潮流,随之而来的公民个人信息和网络电子钱包也成为网络犯罪的“新宠儿”,网络侵犯财产类违法犯罪行为越演越烈。

  特别是在网络支付电子化、简易化、快捷化的网络技术革新过程中,通过诱骗他人点击虚假链接植入木马病毒的方式盗取信用卡账号等信息资料,这个手段成为网络侵财类犯罪的重要环节,也成为打击网络犯罪和保护公众财产的重点和难点。

  实践中,各种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就是通过植入病毒的方式把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再转卖出去,或者提供给他人,他人再通过同样方式套现钱财后按比例分赃。

  通过本案可以发现,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刺激网络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于预防网络犯罪和保护公众财产至关重要。我国法律加大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网络安全法》,也明确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同时,公众应当提高法律意识,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诱骗公众点击虚假链接植入病毒从而窃取手机里的个人信息,不要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发现手机中毒后要果断采取报警、冻结银行账号等措施,及时挽回损失。

  文/记者 唐李晗

 

       您有更多新闻线索:

       点击 法晚爆料台 报料;

       发送邮件至 fwrx@fawan.com或fwsd@fawan.com

       在新浪微博关注 @法制晚报 给小法留言;

       关注微信法晚公号(fzwb_52165216)留言;

       拨打法制晚报热线电话:010-52165216

       您的线索一经采用,我们将会给予您一定奖励。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