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李建生回忆爷爷李大钊

2016-04-29 07:12:21 来源:法制晚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今天是李大钊英勇就义89周年的日子。日前,《法制晚报》记者专访了李大钊的孙子李建生。
  李建生的父亲李光华是李大钊的次子,他的家位于月坛北街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盖的单元房中,这套单元房被曾到现场采访的记者称为“家徒四壁”。如今李建生已经退休,他说希望自己90后的儿子能够多了解下历史,“能够明白曾祖父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我们的采访在位于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中进行,这也是李大钊当年在北京住得时间最长的一个院子。直到牺牲,李大钊在北京生活工作有十年时间,搬家七次,租住了八个地方,但他没购置过任何房产。
  李建生告诉记者,虽然奶奶是一位农村小脚妇女,经常被错认为保姆,爷爷对奶奶却从未嫌弃。 内容来自法晚

内容来自法晚

李建生向记者介绍爷爷李大钊和奶奶的故事 fawan.com

内容来自法晚

2007年2月7日,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李光华参观新布展的李大钊生平事迹展
  牺牲后棺材由友人筹款买
  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10月29日,曾被毛泽东称为真正的老师。在北京大学期间,李大钊安排毛泽东做了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月薪是8块大洋,这不仅解决了毛泽东的生活问题,更使毛泽东有大量的接触新文化新思想的时间,还可以旁听重要课程、参加学术社团活动。
  此外,李大钊对毛泽东经常登门请教表现出极大的热心,不仅有问必答,还向其推荐新书,并把毛泽东介绍给了胡适等名师。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在即将抵达北平城时,毛泽东不胜感慨,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第一次到北京,到现在整整30年了。那时,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点苦头,遇到了一位好人,那就是李大钊同志。可惜呀,李大钊同志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呀!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本文来自法晚
  1926年,李大钊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京后还派侦缉特务长期监视侦查两党人员的活动,伺机下手抓捕。在如此危险形势下,李大钊有多次离京避险的机会,朋友和家人也多次劝其离京,但都被他拒绝了。李建生告诉记者:“之前爷爷一听到有风声,就会离开北京到昌黎五峰山暂避,唯独这一次,谁来劝说他都执意不走。”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1927年4月28日下午,反动当局将20名革命者从警察厅押解到京师看守所执行绞刑。李大钊第一个走上行刑的绞刑架,牺牲时年仅38岁。
  李大钊去世之后,有记者跑到他的家里去看了一下,除了身患重病的夫人,年幼的子女之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仅剩下了一元钱的生活费。
  “我奶奶卧病没钱医治,遗孤无从得到抚恤,棺材都是友人筹款所买,无法送回乐亭老家安葬。”就这样,李大钊的遗体一直寄放在宣武门外的寺庙中,一放就是六年。 copyright fawan
  1933年,在赵纫兰的请求下,北京大学开始为公葬李大钊筹款,当时所有的北大教授都主动募捐,李大钊生前的好友同事也为此慷慨解囊。
  在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李大钊生前好友鼎力主持下,当年的4月23日,举办了公葬李大钊的仪式。
  高知人士和农村小脚妇女不离不弃
  用现在的观点看,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李大钊属于高知人群,而赵纫兰则是一个比他年长6岁的农村小脚妇女,尽管不少到家中做客的客人常把赵纫兰错认为保姆,但李大钊却从来没有嫌弃过。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帮助赵纫兰做饭、照看孩子。
  一次,李大钊和赵纫兰正在干活的时候,家里来了学生和老师,李大钊简单地和他们打了招呼后,就到正屋去帮赵纫兰换衣了,“他要把奶奶介绍给客人。”李建生说,当时一名女学生站在客厅的门口,看到了当时正屋中的情形:李大钊帮助赵纫兰穿好了衣服,又给她系上了衣扣。 copyright fawan
  很多人觉得陪伴在李大钊身边的女性应该是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但李大钊对此不以为然,他始终坚守着与赵纫兰的感情。他闲暇时会教她读书认字,使得她能够“读懂《红楼梦》”。渐渐地赵纫兰可以流利地读一些长篇的文章,也可以写一些信件。“当年给胡适的求助信,就是奶奶亲笔写的。”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赵纫兰被迫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老家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彼时的家中一度非常困难,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不得已,赵纫兰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北大教授胡适,说明了家中的情况,胡适接到信后,上报了李大钊家中的情况。北京大学考虑到李大钊对北京大学和社会的贡献,遂决定每个月基本以补发讲课费为名,给予赵纫兰和孩子们50块的生活费。
  穿着露脚的皮鞋和破袜子见孙中山 fawan.com
  李大钊一生都崇尚简朴的生活。这与他的收入有非常大的反差。李大钊曾多次表述过:“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
  在北大期间,李大钊的收入是240元。此外,李大钊还是几个高校的兼职教授,尽管在当时,兼职的收入要全部交给学校,但学校也要返还一些作为对学者的鼓励。这样算下来,当年,李大钊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差不多为300元。1912年的北京,一块大洋能买60斤普通大米,也可以供6个人去东来顺吃一顿羊肉火锅。这么算来,李大钊的月收入差不多相当于现在10万元左右。
  尽管李大钊收入很高,但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消费相当严苛,一年四季布衣、旧衣着身,即使参加与孙中山等人的重要会见,也不注重衣着穿戴。
  关于李大钊的简朴,李建生讲了这样几件事情,李大钊去见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的卫士看到李大钊穿着露脚的皮鞋和破袜子时,非常着急,就临时给李大钊买了新鞋袜。“爷爷在出席内蒙古工农兵大联盟会议时,穿着一件破旧的工装服,在场的工人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提出用自己的衣服替换。” 内容来自法晚
  李大钊从家中到北大办公室的距离并不近,但李大钊从来没有雇过车,上下班全是步行。
  长子李葆华曾经回忆:“他很乐于助人,手头只要有钱,谁急需就送给谁,不讲究还不还。他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家里的日子够过就行。”
  刘仁静、曹靖华等北大困难同学都得到过李大钊的帮助。他不但把租来的小院作为开展组织活动的据点,而且每月也要拿出他工资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活动经费。因为这样,经常造成家里无米之炊的困境,所以,北大蔡元培校长不得已指示会计每个月在发工资的时候,要先给赵纫兰50元作为生活费,剩下的钱再交给李大钊处理。
  李大钊平日的饮食很简单,高粱米、棒子面是经常吃的东西,烙饼卷大葱就是他的中餐,即使是家里来了客人,也就添加一个炒鸡蛋或者由李大钊亲自下厨烙几张葱花饼。 内容来自法晚
  直到牺牲,李大钊在北京生活工作有十年时间,搬家七次,租住了八个地方,但他没购置过任何房产。“以他当年的收入,买一座院子是根本不成问题的。”李建生说,凡是到过李大钊家里的人,第一个印象是家中没什么家具,十分简陋,第二个印象就是书籍非常多。
  李光华的离休证是中科院的第一号
  尽管李大钊曾经留学日本,但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却依然坚持传统的启发式的教育模式,“不强迫的”,李建生说,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爷爷李大钊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从下棋、唱歌到写字,谁能干吗就干吗。
  李大钊的学生曾经到其住的小院做客。一进院子,她发现一个衣服很脏的小姑娘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前襟和袖口都是油污”,李建生说,“她知道这是我二姑李炎华后很感慨,大学教授的子女居然跟农村小孩的生活和教育一样。”李建生说,这个同学后来回忆说“李先生有令人钦佩的朴素作风,虽是对他挚爱的幼女,也保持纯朴的生活”。 本文来自法晚
  李建生的父亲李光华离休前的职务是中科院一个研究所的党委副书记。在中科院工作期间,他为那个科研单位“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方面的任务结束后,中央号召老同志带头退出工作岗位,到了离休年龄时,李光华主动向中科院提出了离休的要求,“他的离休证是中科院的第一号,编号001。”
  离开工作岗位的李光华平时在家里比较关心时事,不论看电视、看报纸,都会对过去的历史和当前的形势有一些分析和评价。同李大钊一样,李光华对子女也没特别的要求,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李大钊是党的资源,不能把这个资源用在谋取私利上。
  李建生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领导同志到李光华所在单位视察,听了李光华的汇报后,周恩来顺便说起他长得十分像李大钊。刘少奇说:“如果戴上眼镜就更像了。”后来,在雕塑李大钊的塑像时,李光华就成了艺术家的头形模特。

fawan.com


  “即使在家庭负担十分沉重、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我父母也未向组织反映情况、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李建生说。
  下期人物
  李德生:上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忆者:儿子李和平
  精彩看点:
  被开除党籍,依然跟随红军三过雪山草地;
  统一指挥了上甘岭战役的后半段,却没和子女说过关于战争的一句话;调到北京工作后,给自己定了“三不”的规矩:一不乱传消息,二不乱打听,三不乱串门;“九一三”事件,正是他带着一名警卫参谋去空军控制住了局面 copyright fawan

      稿件统筹/朱顺忠  文/记者 张蕊  摄/记者 黑克 本文来自法晚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