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向学生、孕妇贩毒从重处罚

2016-04-08 10:41:24 来源:法制晚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法制晚报讯(记者温如军)今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解释》)规定,对向多人贩卖毒品或者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向在校学生贩卖毒品及组织、利用残疾人、严重疾病患者、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情形,应当认定为刑法中“情节严重”,从重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副庭长马岩透露,目前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大约有234万,但实际情况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日前,葫芦岛市公安局龙湾刑侦中队成功打掉一个10人吸贩毒团伙“毒友圈”。值得深思的是,被抓的10个嫌疑人当中,竟然有5个是未成年人。可见未成年人吸毒现象越发严重。

《解释》对向多人贩卖毒品或者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在戒毒场所、监管场所贩卖毒品的;向在校学生贩卖毒品的;组织、利用残疾人、严重疾病患者、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国家工作人员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情形,应当认定为刑法中“情节严重”,从重处罚。

另外,《解释》在多个条款中均对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毒品犯罪的情形,作出了从严处罚的规定。一是将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毒品犯罪的规定为“情节严重”,适用更高幅度的法定刑。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持有毒品”“国家工作人员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都属于“情节严重”,应当升格适用法定刑。

容留近亲属吸毒

或不作犯罪处理

“当前,受国际毒潮持续泛滥和国内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禁毒工作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毒品犯罪高发、多发,禁毒工作十分艰巨。”马岩表示,此后,随着我国毒品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实践中出现较多新的毒品犯罪法律适用问题。

所以《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设立用于实施传授制造毒品、非法生产制毒物品的方法,贩卖毒品,非法买卖制造毒品或者组织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者发布实施前述违法犯罪活动信息,情节严重的,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

另外,一次容留多人吸食、注射毒品;二年内多次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二年内曾因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受过行政处罚的;容留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以牟利为目的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造成严重后果等情形,《解释》规定,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的规定,以容留他人吸毒罪定罪处罚。

《解释》还规定,容留近亲属吸食、注射毒品,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

回应明星涉毒应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名誉

针对近年来明星等公众人物涉毒问题,马岩表示,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最近有一位女演员因为在朝阳区容留他人吸毒被刑事拘留。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相关的事件每年都会出现,导致大家对‘朝阳群众’也是津津乐道的话题。”马岩说。

马岩认为,作为公众人员,包括影视明星,应遵纪守法,去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名誉,成为公众人物背后有很多的艰辛,要珍惜。吸食毒品,走向了犯罪的境地,既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又给社会带来不良示范,实属不该。

“近几年对于一些相关事件的当事人、责任人,构成犯罪的,法院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但是这些事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当前我们的毒品市场在不断地膨胀,印证了毒品滥用的形势十分严峻的事实。”马岩说。

据介绍,下一步,人民法院将下更大的力度来参与禁毒工作的综合治理。

新闻背景去年新收毒品犯罪案件超14万

据统计,2015年,全国法院新收毒品犯罪案件142000件,同比增长30.79%;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犯罪分子137198人,同比增长25.08%,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至死刑的27384人,同比增长10.17%;重刑率为19.96%,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10.59个百分点。

在审判工作中,各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并突出打击重点。对走私、制造毒品、大宗贩卖毒品等严重毒品犯罪,具有武装掩护、暴力抗拒查缉、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等严重情节的毒品犯罪分子,以及毒枭、职业毒犯、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坚决依法严惩,该判处重刑和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

马岩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对报请核准死刑的毒品犯罪案件,凡属被告人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罪证确实、充分、依法应当适用死刑的,坚决依法核准。通过充分发挥刑罚的惩罚和威慑作用,遏制了毒品犯罪快速蔓延的势头,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文/记者温如军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