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与光同行——我与留守儿童的共成长之旅

2025-04-30 16:35:33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署名:沈禹含

一、种子的萌芽:我与留守儿童的缘分

作为在校大学生,时长会回想我们怎么能去帮助特殊的群体呢,当我看到“书途同归,爱心集结”关爱留守儿童捐书活动时,我觉得我可以为特殊群体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参加这个项目呢?”我的回答藏在三组数据里:

1. 902万——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的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相当于每15个儿童中就有1个;

2. 68.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研中留守儿童对“想和大学生哥哥姐姐说话”的渴望比例;

3. 0——多半“留守”儿童家中的书架上,除课本外的课外书数量为零。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渴望被看见的灵魂,当“书途同归,爱心集结”活动海报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就被积攒就能捐赠书籍送达留守儿童手中所吸引,曾经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要用大学生的热情、激情去反哺社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一次可以把我的愿望真正实现落地生根了。

二、我的志愿心路:双向的照亮

我出生吉林通化,一座典型的工业新城,我与志愿服务活动结缘是在我高中的时候,高中阶段休息我时常会到社区“四点半课堂”,为流动儿童辅导功课,在我辅导印象比较深刻是一个叫小雨的女孩,因为频繁转学,数学基础薄弱到连乘法口诀都记不全,每次辅导到数学她就特别紧张,害怕出错,又渴望学习,那又害怕又渴望的眼神让我记忆深刻,为了更好的辅导我用彩纸剪成数字卡片,和她玩“数学大富翁”游戏,当她终于能流利背出“六六三十六”时,眼里的光是那样的透彻。这段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教育帮扶需要的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心灵的温度。

2023年,我考上了云南曲靖师范学院,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从松花江畔到云岭之南,跨越23个纬度、3000公里山河,远隔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闲暇之余常与父亲探讨人生的意义,得益于原生家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价值传承,一次在假期与父亲的深度对话交流中,谈及参与关心关怀特殊儿童经历,父女内心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在双亲全力支持下,确立定向资助困境儿童的长期计划。除深耕儿童关怀领域外,更拓展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等社会实践,践行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的责任担当。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地理的迁徙不该是爱心的断点,帮扶留守儿童的脚步不能停止”。

大一那年,到养老院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给山区孩子写信、制作艺术作品为小孩子们科普植物、到山区学校面对面的与留守儿童互动等等都有我的身影出现,积极用自己的余热温暖身边的人。

“姐姐,你的手好暖和。”当留守儿童小雨把冰凉的小手塞进我掌心时,我仿佛触摸到了寒冬里未化的积雪。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关怀可以像春风,能够吹散寒冬的凛冽,能够吹进他们温暖的心田。

七岁的阳阳总在作业本上画满参天大树,铅笔印痕深得几乎要穿透纸背。“爸爸说等门前的杨树长到三楼高,他就回家。”他仰起头时,睫毛在晨光里颤动如蝶翼。我凝视他笔下那些扭曲的树干,忽然明白这些稚嫩的线条里藏着多么沉重的守望。

image.png

在做志愿服务的很多瞬间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本质不是单行道上的烛火,而是星群与星群的光年共振。我用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专注的倾听,成为点亮他们心灯的火种。而他们教会我的,远比我给予的更多,有些微光,只有在并肩前行时才能看见,而有些光芒,注定要在同频共振时才能照见天地辽阔。

三、青春与志愿同行

在报名参加“书途同归,爱心集结”关爱留守儿童捐书活动之后,我开始马不停蹄、竭尽一切所能增加爱心值。我手中的电子设备不再是消遣工具,而是架起知识桥梁的铆钉。作为数字世界的原住民,我要让云端数据具象为山间教室的书香。

当想到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的爱心值兑换成书籍发放到小朋友手中时,我仿佛看到他们拿到书籍时的喜悦,分享书籍故事的津津乐道,那些曾经消磨在碎片信息里的时

光,正在云南高原的某个书架上,生长出照亮童年的光年。真正的帮扶应当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我们不仅需要填补他们物质上的匮乏,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定期心理辅导、书信陪伴、线上亲情连线等方式,弥补情感缺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与归属感。

受自闭症儿童“来自星星的孩子”这一隐喻的启发,我绘画了投票封面的“来自星星的孩子”,试图以艺术打破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刻板认知。

留守儿童绝非"问题群体"的代名词,而是承载乡村振兴希望的“种子”选手。虽暂缺父母贴身呵护,但全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2902万留守儿童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见证者。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愿每份微小善举都能催生改变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自信生长。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