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我们信阳人——父子两代养蜂人

2015-05-15 09:05:25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新闻网5月15日讯(本报记者 韩 浩 通讯员 吴晓睿)“养蜂人老龄化,后继无人,这个行业真的要完了吗?”5月14日,淮滨县谷堆乡七十多岁的养蜂人杜云平这样向记者慨叹。

杜云平是一位职业养蜂人。新中国成立前,其父亲喜欢养蜂,当时养的是土蜂,他跟着也学会了养蜂,并喜欢上了这个行业。文化大革命时期,杜云平被迫放弃了养蜂这个职业。1980年,政策放宽,杜云平又拾起久违的养蜂职业,一直坚持到现在,养蜂100多箱。

“养蜂是个辛苦活,一年四季追赶花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四海为家,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而一年三四万元钱的收入,年轻人嫌赚钱慢,也不愿侍弄它。”杜云平说,“可这一行业不能消失啊。”养蜂是“空中农业”,它不与农业争土、争水、争原料,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蜜蜂不但能为农作物授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向人们提供丰富的高级营养品和工业原料。

为了养蜂这个行业,2012年,杜远平发起成立了淮滨养蜂协会,将全县80多户蜂农组织起来,互相学习沟通,提高养蜂技术和蜂产品质量,促进淮滨蜂产业做大做强。

杜云平有两个儿子,都在浙江经商,生意做得也算红火,都不愿回乡。杜云平就一个又一个电话催促,甚至"赌起气"来,搞得两兄弟没辙。2013年,老二杜洋只好回乡发展父亲的“事业”。

回乡后的杜洋并没跟着父亲到处放蜂,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拓展父亲的养蜂事业。“父亲养蜂是一种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不是现代商业模式,需要对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来适应市场需要。”在杜洋看来,养蜂关键是产品销售,全县80多户蜂农,5000多箱蜂,年产蜂蜜四十多万斤,如果蜂农抱团发展,将蜂蜜做成一个统一的淮滨品牌,来提高产品效益,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有益于养蜂事业的发展。

2014年,杜洋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蜂蜜加工过滤和包装生产线,开发出蜂蜜、蜂王浆、花粉三类8个品种,提升蜂蜜的附加值。他还注册了自己蜂蜜品牌。但由于缺乏对食品行业生产的了解,本想大干一场的杜洋,一开始就碰了壁:他激情高昂地把产品送到各大超市,却因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上不了架。申请食品认证,需要更多投资和成本,对于杜洋父子来说,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曾有客商联系我。希望我能做他的原料提供者,但我拒绝了,我想淮滨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只作别人的低级原料供应商,蜂农还是无法受益,这违背了我回乡创业的本意。”杜洋说,“再难我也要把品牌做成。”如今,杜洋还在为食品认证四处“奔忙”。

编辑:@郑琦 投稿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