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记者走基层】马淑芳夫妇的“蔬菜梦”

2015-02-25 09:58:16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作者: 胡瑜珊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近日,记者下基层到平桥区平昌关镇,听说这里是传统的蔬菜种植村,现在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得很好,有一对在北京种菜卖菜多年的夫妇如今也顺势回乡发展了,就提出去他们的蔬菜大棚看一看。
      平昌关镇党委书记王德献轻车熟路地带着我们找到了住在该乡古城村的这对夫妇家,虽然他们家的蔬菜大棚去年春上才建起来,但王德献说他已经来了不下五十次了。
    这对夫妇的家在一条不宽的水泥路边,和农村大多数临街的房子一样,一楼是门面房,穿过门面房是后院,杂乱地堆着些农具,出了后院门就是他家投入40多万元钱建起来的蔬菜大棚。
      因为建起来的时间不长,大棚里的蔬菜品种不多,也就只有上海青、生菜、香菜这类喜寒型蔬菜,但却都长势喜人。王德献说,这类菜一年可以种八茬,收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我们去的时候,丈夫李良杰送菜到金牛大别山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还没有回来,妻子马淑芳正蹲在一个大棚里点菜籽。她说他们回乡种菜时间短,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在做,长期的帮工只请了一个,一年给3万块钱工资。
问她在北京干得好好的,为啥想回来。马淑芳说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要人照顾。回来后一开始不知道要干啥,后来看周边好多人种菜,自己家的地就在屋后面,就近照顾家里也方便,就又干回老本行。干了有一年了,毛钱赚有十来万,以后还要再建些大棚、多增加些蔬菜品种。
       马淑芳的孩子还都在上学,以前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现在他们回来了,孩子可以偎着爸妈了。马淑芳说,回来挺好,能接着种菜也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坐在回乡的车上,王德献说,他们乡里正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名优名牌。

编辑:@郑烨 投稿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