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展示民歌魅力 弘扬优秀文化

2019-12-05 10:56:36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子翔

11月28日至29日,2019年度信阳民歌传承人及基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在信阳宾馆开班。

此次培训班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群众艺术馆、信阳民歌研究会承办。参与培训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只有20岁,他们为了共同的兴趣与爱好,集聚一堂,共话发展。

在28日下午举行的开班仪式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梁光旭说,信阳民歌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发展为种类繁多,体系完整的民间音乐。信阳民歌唱腔丰富,韵味悠扬,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梁光旭希望各位学员,充分利用此次培训机会,学好专业知识,提升民歌素养,充分挖掘信阳民歌的优秀文化内涵;广泛传播,积极参与各项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不断促进信阳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在专业领域、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等方面切实起到带头作用。

信阳音乐家协会主席、信阳民歌研究会会长、资深民歌专家刘宏奎为学员讲授了《信阳民间歌曲概述》,来自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陈晶晶讲授了《非遗概述暨信阳民歌保护与传承》。

培训中,大家还了解了各县区日常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大家相互交流了经验,并就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28日晚上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围绕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侃侃而谈。现场尽管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大家仍满怀激情地唱起了原生民歌。《打六望》《五更子来》《李玉莲迈大步》……74岁的民歌传承人陈文英,一曲接着一曲;国家级传承人付大坤、省级传承人陈卉、青年民歌手张兰兰等十几位歌手轮番上阵,唱得如痴如醉,参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来自新县的信阳民歌保护与传承工作者张兰兰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对信阳民歌情有独钟,一直致力于信阳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

“这次培训,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我一定要虚心学习,把信阳民歌保护好,积极传承下去,并主动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信阳民歌、爱上信阳民歌。”张兰兰说。

“花鼓戏里本就融入了信阳民歌表演形式,这次来参加培训班,希望能够交流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水平,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光山花鼓戏表演艺术工作者胡彩勤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高度重视信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出版了《信阳民歌》书籍和音像,经常开展民歌进高校活动,并开展理论研究;从娃娃抓起,将民歌引入中小学课堂,激发新生代的积极性;利用文旅融合契机,在旅游景区中开展民歌展演,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同时,组织民歌手参加中国原生民歌节、洛阳牡丹节、淮阳非遗周等活动,让民歌走出信阳,与其他民歌互动交融。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