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八旬党员夫妇建成深山“桃花源”

2018-07-23 10:34:56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晚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徐绪祥向记者介绍他的“桃花源” 本报记者 周 涛 摄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杨长喜

在我市新县有这样一对党员夫妇:他们都已年逾古稀,丈夫今年81岁,妻子79岁,而两人的党龄加起来超过120年;更让人心生敬意的是,至今他们已共同守护大山39年,垦荒造林,硬是把荒山野岭打造成了花果连片的“桃花源”,把石头山变成了满目青翠的“金山银山”。

22日上午,在新县陡山河乡刘湾村抱耳楼村民组一处山坡上的砖瓦房里,记者见到满头大汗的徐绪祥、李大华这对夫妇时,他们刚刚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巡山归来。

交谈中记者得知,徐绪祥老人1938年出生,7岁就“参加了童子军负责站岗”,期间还受了伤;1953年参军入伍,1955年退伍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伴儿李大华小他两岁,1958年入的党。新县是深山区,荒山多农田少,农民人均只有半亩地。1978年年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但是,当乡里、村里动员大家搞山地承包时,村民们纷纷打起退堂鼓。在一次村里的会上,在妻子的鼓励下,徐绪祥站了起来:“我们是党员,我们来承包!”他们随即签下了137亩荒山的承包合同。

定了就签,签了就干,夫妻俩把家搬到山上,开路修坡,拓荒造林。山上没房子,就搭个窝棚;种树没有水,就去山下找;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就喝山溪水,两人4年都没出过山。一些村民很不理解:满山都是乱石头,这两口子到底图个啥?“国家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我们身为党员,就要干这样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面对记者,徐绪祥老人回忆起当年的豪言壮语,依然动情。从1984年秋季开始,山上的板栗等经济作物挂了果,徐绪祥东拼西凑借来3000元钱买了辆货车,开出大山卖这些宝贝。卖的钱他们除了还债,其余的全都投到山上。陡山河乡党委书记屈文明告诉记者,作为一代造林人,近40年的时间里徐绪祥夫妇把这137亩山地建成果园、林海,共种植杉树、黄柏、银杏等数十种树木10万余株,还修造了10多里的育林山路。

谈话间,李大华从屋里捧出两个抽屉来,里面几十份荣誉证书她如数家珍:1989年8月,徐绪祥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3月,李大华领到“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去年习总书记还提出,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还不老,还会继续把这项大事业干下去!”徐绪祥微笑着对记者说。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