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绽放——信阳桃花水母从远古走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河南信阳桃花水母是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同时它又是世界上最高保护级别的“极度濒危生物”。人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信阳桃花水母的踪迹了,专家认为它已经灭绝。然而,随着2014年8月一个普通夏夜帷幕的拉开,这个美丽的精灵竟然重现人间!它对于探索生命的发展史、动物胚胎演化史,还有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等等方面都具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
穿越时空,让我们走进元古代。在距今6.5亿年的前震旦纪时期,一种原始低等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水母诞生了,他们在海洋和湖泊中顽强的生存,不断进化。这种比恐龙早了近十亿年的小精灵,以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物的发展历程,被人们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014年8月26日晚,天色刚刚擦黑,在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睡仙桥村的一处池塘,梅昌盛和几个垂钓爱好者像往常一样在塘边垂钓。突然,他发现水里有什么东西在动。
梅昌盛说,睡仙桥村的这个池塘四周环山,植被丰富。由于连续几天降雨,水塘水色偏暗,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这些畅游在水中的精灵。
经过多方打听,梅昌盛找到了信阳师范学院教授、水生物研究专家陈坤。经鉴定装在矿泉水瓶子里的小生命确实是信阳桃花水母,这个发现让陈坤激动不已。
今天我们见到的桃花水母,模样已经不是它的祖先伊迪卡拉动物群化石中水母的样子。经过数亿年的繁衍进化,我们眼前看到的信阳桃花水母,美丽的足以令人窒息!
淡粉红色,约1.5厘米长,体态晶莹透明,发着淡淡的光。它们的身体由上部的小伞和小伞边缘无数只丝线状触手组成,通过伞部的收缩及触手上下运动,在水中轻盈优雅地舞蹈。从水面上看,宛若漂浮着的桃花花瓣,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叫它“桃花鱼”。
在湖北秭归“桃花鱼”家喻户晓,并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汉王昭君为了胡汉和睦,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水生物研究专家陈坤教授告诉我们,信阳桃花水母上一次的发现时间是在1980年。遗憾的是,之后的30多年间,生物学家多次到信阳寻觅桃花水母,却一直未曾发现。
桃花水母生活在淡水中,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成熟水母体一般只有两三个星期便会消失,身体将融为水,再难觅其踪影。尽管水母体的生命周期如此短暂,但是这些小精灵,却悠然从容,在水中快乐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
水生物研究专家陈坤教授告诉我们,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所以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之列,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陈坤教授介绍说,目前能采到桃花水母标本的地方全国也不过两三处,中国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灭绝。
信阳南湾港之所以时隔三十四年后又发现了桃花水母,除了因为天气温度好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地水质逐年好转,这才使得小精灵们从幽深的池塘底部的石缝里或洞穴中游历出来,以水母体的形态繁衍后代。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要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
信阳桃花水母晶莹透亮,柔软如绸,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在清澈见底的水潭中显得异常优美,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开发价值。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出现时间比恐龙早了近十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
桃花水母做为生物进化过程当中的一个独特物种,在进化史上的地位一点儿都不比大熊猫差。
无论怎么说,信阳桃花水母作为珍贵的、极度濒危物种,能够突然出现在世人眼前,这本身就是奇迹。
目前,专家们对信阳桃花水母的研究、保护工作已经展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信阳桃花水母能成为人人都能够欣赏到的奇观,同时为人们了解生物进化和起源提供有力的支持。

- 上一篇:郭瑞民考察北京世纪百强家具有限责任公司
- 下一篇:南京大道绿化带被挖引质疑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