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顶尖的七位影评人为我们选出了年度十佳国产片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重磅消息!枪稿今天终于集齐了七颗龙珠,召唤了神龙。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前来留言“许愿”,中国电影没准会因此更加美好噢。
事实是,我们邀请了七位国内顶尖影评人,评出了他们今年的十佳国产电影。继而,我们基于他们的选择,加权算出了枪稿认证的年度十佳国产片。
需要强调,本次评选范围,是2017年之内在国内市场正式公映的国产电影,包括港台合拍片或纯港台进口片。
枪稿感谢各位老师拨冗赐教,并且,我们能想象到,列出十部公映过的国产片佳作,蛮有难度,所以,一向严苛的雪风,索性只列了八部;开寅则在他的榜单中悄摸写上了一部非院线国产片(眼尖的你一定能发现)。
出场顺序按姓氏笔画排列
开寅
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朋友们都叫他九苍老师,但为了不与苍老师搞混,所以,开老师在这用真名了,真的,这就是他的本名。他曾在法国学电影,一不留神拿了个索邦大学的电影学博士证书在家摆着看。曾是九十年代传奇的《戏剧电影报:环球综艺》的创始人之一。
1.《一念无明》
我感觉《一念无明》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会有人因为观念和想法而有勇气退出所在的社会群体机制,站在另一个被孤立的人的身边,无条件地支持、保护和陪伴他么?我无力回答,但觉得它提问的方式极其动情,充满了飞蛾扑火般的悲剧英雄勇气。出自一位新导演之手的处女作,寓意深邃直指人心,情绪丰富饱满又手法凝练简洁,是这一年在大银幕上让我对周遭世界醍醐灌顶般觉醒的作品。
2.《芳华》
3.《石头》
4.《原谅她77次》
5.《八月》
6.《西游·伏妖篇》
7.《闪光少女》
8.《拆弹专家》
9.《春娇救志明》
10.《常在你左右》
木卫二
金马奖评委,著有《身不在场》、《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等影评书籍。
1.《嘉年华》
《嘉年华》的成功,首先是文晏导演的个人进步,其次是情感的冷静与克制,最后才是达内兄弟风格的人文写实视角。至于与现实的意外联动,尤其是那段广播声音的微妙处理,无论何种结果,都会给我们传达一个可怕的信息:中国现实,确实比中国电影来得还可怕。这部电影的存在,也令人痛心地解释了,为何许多中国电影会变成性压抑,性饥渴和性欲倒错的畸形怪胎。
2.《天梯》
3.《皮绳上的魂》
4.《妖猫传》
5.《大护法》
6.《不成问题的问题》
7.《一念无明》
8.《暴雪将至》
9.《相爱相亲》
10.《杀破狼·贪狼》
沙丹
别号奇爱博士,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策展人,电影史研究者、影评人,著有电影评论集《幕味》一书。
1.《妖猫传》
陈凯歌自《荆轲刺秦王》之后最具雄心的创作,各个技术性指标都有较好的表现。《妖猫传》的内核还是典型的陈凯歌对历史及个人命运的宏大思考,但借由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他找到了一种新的视点和新的故事讲述形式。由此注入的全新的商业美学气质,在过去的华语电影中是罕见的。
尤其,通过幻术这一核心概念,陈凯歌不光实现了历史书写、文化记忆、个人命运和自体意识之间多维度的棱镜反射;更了不起的是,借由摄影机的记录机制——以及能让被摄影像不朽的“木乃伊情结”——强化情感的悲剧主题,从而让支撑影片所需要的所有技术表达变得价值非凡。毫不夸张地说,《妖猫传》可能是十年来最具人文价值的商业大片操作,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跨国合拍和不同于欧洲的“电影亚洲”跨国美学的营造充满信心。
2.《嘉年华》
3.《八月》
4.《芳华》
5.《不成问题的问题》
6.《相爱相亲》
7.《冈仁波齐》
8.《喜欢你》
9.《明月几时有》
10.《时间都去哪儿了》
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著有《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普通影迷,喜欢电影。纯粹写字,不混圈子。
1.《不成问题的问题》
用中国的语气,以中国的影调,精准地切入了中国的问题。举重若轻,袖里藏锋。一个小小农场的微缩隐喻,一段数十年前的战时故事,却写尽更庞大的地域和更切近的现实中一切不堪的根源。它有文人的趣味,也有文人的立场,它雕琢故事但不逃遁进虚无,它提出拷问但毫无刻意的痕迹。
2.《大护法》
3.《暴雪将至》
4.《嘉年华》
5.《一念无明》
6.《杀破狼·贪狼》
7.《芳华》
8.《八月》
9.《绣春刀2:修罗战场》
10.《战狼2》
周黎明
双语作家、文化评论人,以影评著称。不如赛人毒舌,但看片量超过赛人。曾做过近20年媒体,但写影评纯属阴差阳错。
1.《芳华》
浓浓的人文气息,饱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追求,无论是立意还是细节,均令人赞叹“姜还是老的辣”。至少,这类影片需要人生的阅历和积淀,不是光凭几份才气就可以做出来的。反过来,也不是每位老导演都可以拍出这个水准,反面例子我就不举了,大家心知肚明。
这类影片不仅需要情怀,还需要娴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掌控能力,所以,通常是拍了很多影片的资深影人才驾驭得了。但很多资深影人拍多了会带上一种油滑,渗透到作品当中,你挑不出技术毛病,但你总觉得缺少一种东西。我选《芳华》,因为冯小刚不忘初心,对电影仍有敬畏感。
2.《绣春刀2:修罗战场》
3.《嘉年华》
4.《二十二》
5.《暴雪将至》
6.《战狼2》
7.《明月几时有》
8.《喜欢你》
9.《冈仁波齐》
10.《八月》
梅雪风
男性。资深媒体人。《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迷恋米饭、长跑和老港片。
1.《八月》
今年电影中最特异的一部。深情却又不露痕迹,伤感却又不沉溺,小男孩成长期的敏感,与外界那些隐晦细微的惊心动魄相映成趣,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暗流涌动,那些个体无奈而又无声的挣扎。完全没有一个新人电影的生硬、用力过猛,也没有绝大多数中国电影身上的那种油滑、武断、炫技、哗众取宠。
2.《明月几时有》
3.《不成问题的问题》
4.《嘉年华》
5.《暴雪将至》
6.《妖猫传》
7.《芳华》
8.《绣春刀2:修罗战场》
赛人
五岁开始泡影院。中国5000年历史上,比他看片更多的人,不超过十个。而且,每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宛如昨日。
1.《芳华》
青春的散场、个体与集体的双重流逝、时代剧样式的追悼,均是通往《芳华》的路径,但仍不能够抵达它最终的目的地。片尾是同病相怜,也是更浩荡的无怨无悔。既然我们都身处社会生活当中,司机会是乘客、医生会是病人、子女总有一天会成为父母。你就这样在多重身份中去流转,并被替换。而一味地剔除人群的种种属性,会陷入到伪现实的牢笼里不能动弹,又或者你无法扯着头发去离开大地。
得承认,它的文学性不够好,人的身躯胜过人的面貌。影像的调度有时会僵硬,还是缺乏与时光同步的流动感。在意识上,在需要思辨的时候,也常出现拥堵的状况。但它有着此类电影最珍贵的事物,它强调了表演本身所带来的幻灭感。
片中最重要的舞蹈有三场,第一场最好,那些让我们的目光有所攀援的身体在闪闪发光。她们的身体还没被任何口号、指令所包裹,她们是跳给她们自己看的,但也许她们在想像,若有观众在场,会被她们所感染,但此刻,她们是她们自己的观众。
最后一场,她们要给一群精神或肉体上有过创伤的人表演。她们马上要解散,她们因此而带来的哀痛和下面的观众一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谁是观众?没有了观众怎么办?不给你观众、你又怎么办?好在人生够开阔,又或者怎么活,都是一辈子。
而对于往事呢,就像那张照片。有人会撕碎,就有人会给你拼贴起来。无论怎样,这都是一场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时代纪录。
2.《西游·伏妖篇》
3.《一念无明》
4.《暴雪将至》
5.《血战湘江》
6.《妖猫传》
7.《我心雀跃》
8.《原谅他77次》
9.《八月》
10.《明月几时有》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