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深V”秀暴露主力意图 四利好或助多头一臂之力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编者按:经历了节前暴跌和节后巨震后,6月24日多空双方或再展开新一轮较量,外资凶猛抄底、IPO或大面积中止等消息或能助多头一臂之力。
【四大利好助攻】外资借道沪股通加仓A股 连续两交易日净流入148亿元
年报有效期仅剩7天 IPO排队企业审核将大面积中止
融资客逆市加仓 本轮急跌净买入262亿(附图表)
监管层并未就银行渠道资金入市进行全面核查清理
【大盘评述】频繁“深V”秀暴露主力意图
外资借道沪股通加仓A股 连续两交易日净流入148亿元
昨日,趁A股早盘再度大跌之际,海外资金加速进场,再次通过沪股通抄底A股。截至23日收盘,沪股通单日使用量70.66亿元,成为历史第三高。沪股通在6月19日及6月23日连续两个交易日里累计净流入148.7亿元。
昨日早盘,上证综指一度重挫近5%,跌破4300点关口,引发外资“抄底”。截至昨日早盘收市,沪股通额度使用已接近49亿元,在早市尾盘30分钟内,额度使用则更为迅速。据沪港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3日A股收盘,沪股通使用70.66亿元,每日130亿元的限额还剩下59.34亿元,使用率为54%。港股通方面,截至收盘,港股通卖盘大于买盘,每日105亿元的限额还剩下105.19亿元。
过去一周,A股遭遇大幅调整。以上证综指为例,除17日1.65%的反弹之外,其余四个交易日分别下跌2%、3.47%、3.67%和6.42%,全周累计下跌687.99点,累计跌幅达13.32%。港股方面,恒指上周累计下跌1.91%。
从沪港通南北向交易来看,差距颇为明显。在6月1日至6月23日的16个交易日中,沪股通有7次遭净卖出,单日净买入额均低于20亿元。19日、23日沪股通连续两个交易日资金累计净流入148.7亿元,接近过去24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资金的总和,其中19日当天资金净流入达78亿元,成为沪股通开通以来单日使用量的第二峰值。
在资金持续流入A股的同时,港股通则出现资金流出的情况,昨日遭净卖出0.19亿元,一改节前日均净流入约9亿元的稳定态势。
港交所盘后披露的数据显示,23日沪股通十大活跃股票分别为中国平安[0.00% 资金 研报]、招商银行[0.00% 资金 研报]、中信证券[0.00% 资金 研报]、兴业银行[0.00% 资金 研报]、贵州茅台[0.00% 资金 研报]、民生银行[0.00% 资金 研报]、工商银行[0.00% 资金 研报]和伊利股份[0.00%资金 研报]、中国中车及海通证券[0.00% 资金 研报]。若从资金净流入的角度来看,外资大举买入的筹码比较集中,23日最受外资青睐的个股是中国平安,以单日获净流入10.62亿元名列第一,中信证券以单日净流入3.55亿元名列第二,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以单日净流入3.13亿元、3.09亿元紧随其后。
若按近两个交易日的累计净买入额排序,最受外资欢迎的个股是中国平安,19日、23日累计获净买入约19.05亿元;招商银行排名第二,两日累计净买入6.47亿元。中信证券和兴业银行分别以两日累计净买入6.04亿元、5.5亿元名列第三、第四。(上海证券报)
年报有效期仅剩7天 IPO排队企业审核将大面积中止
随着6月30日这个年中时点的临近,首次公开发行(IPO)审核发行节奏再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二级市场巨幅波动的背景下,IPO发行会否“变奏”?一时间市场猜测纷纷。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正因6月30日这个年中时点的临近,IPO申报企业正面临尴尬境遇。
一个尴尬是:如果某企业是按2014年年报递交的IPO审核材料,那昨天(6月23日)就是该企业向发审委递交材料的最后一天。
另一尴尬是:如果某企业已处在IPO排队候审阶段,那么再过7天,这家企业就必须在两个月内补报2015年半年报,同时申请审核中止。
更新财务数据 IPO审核大面积中止
根据证监会IPO发审相关规则,IPO申报企业财务数据有效期为“6+1”,即正常情况财务数据有效期是6个月,特殊情况可延期1个月。根据投行人士的解释,在过有效期之前,理论上必须补充最新财务资料,并调整相应的申报资料。
“根据惯例,一季报和三季报的财务数据不做强制审计要求,因而很少有发行人和投行主动更新审计,但过了6月,必须更新审计报告和财务数据。”据一位上市券商的保荐代表人分析,今年的IPO审核将与去年一样,同样会诱发排队企业大面积中止上市审核。
这一情况在去年确实已经出现。去年7月1日,证监会公布的IPO在审企业情况显示,处于IPO受理中的637家在审企业中,589家申请了中止审核,中止审核企业占比高达98.66%。证监会随后对此的解释是,这些排队企业中止原因均系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
“上一年年报6个月后就过期,一季报又没审计更新,半年报审计更新最快也得一个月时间,不可能一天就完成审计。”深圳某中型券商项目一位投行项目负责人介绍说,申请中止是正常现象。
据悉,申请中止的投行项目,对IPO审核发行其实并无很大的影响。
按照相关规定,在审企业年报更新期限为3个月,半年报更新期为2个月,季报更新期为1个月,投行和待审企业只要在此规定的更新期限内更新完毕财务报告,IPO审核就可继续向前推进。如果不能按上述期限进行更新,则在审项目直接由中止变终止。
审核中止对IPO发行影响有限
“从半年报更新2个月的期限来算,进入6月30日后,企业需要更新财务报告,IPO审核和发行节奏理论上的确存在放缓的可能。”某券商华南区投行负责人介绍说,但也有变通办法。
这位负责人给出了两个具体案例:第一,就是财务数据有效期中的“+1”,也就是将一些特殊企业财务数据有效期延长1个月至7个月,那么在过了6月30日后,这些企业就可正常上发审会;第二,针对在一季度之后申报IPO的一些企业,如果申报时的财务数据使用的是被发审委认可一季度审计报告,则其财务数据有效期为9月30日,此类企业在6月30日后也可继续向前推进;第三,就是经国务院等上级部门特批的企业。
此外,因为发审委在接受企业上报的IPO申报材料后,需要5个工作日确定是否受理。以6月23日倒推,如果申报企业是以2014年年报数据为基准,则23日是申报最后一个工作日,过了6月23日就只能更新为2015年半年报后才可申报。否则就必须申请中止并补充更新半年报。
不过,也有投行人士表示,排队企业的中止不会整体上影响IPO审核发行节奏,企业补充审计报告快的话也就两周,一般1个月也都可以补充更新完毕,进入7月份后即可彻底恢复正常。而按照当前证监会审核和发放IPO批文的节奏,1个月时间也就是40~50家。
按证监会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6月18日,在审企业557家,其中沪市主板265家,深市中小板118家,创业板174家。在审企业557家中,已过会的共有38家。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惯例,6月将有第二批20家左右企业即将获得证监会首发批文。(证券时报)
融资客逆市加仓 本轮急跌净买入262亿(附图表)
在产业资本加速套现、证监会严查场外配资、新股申购冻结大量资金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A股近几日出现快速下跌,上周沪指累计跌幅13.32%,创出近七年来单周最大跌幅,昨日沪指盘中再次出现巨震。不过,即使在A股急跌行情中,融资客仍逆市加仓,6月16日A股跌破5000点以来累计净买入262亿元。
上周沪指高位跳水,但标的股票融资余额6月16日以来总体仍是增加的,其中, 57只股期间融资余额增幅超过10%,增幅在5%~10%之间的有126只。而根据证金公司每日融资融券统计数据,6月16日以来每日有融资融券负债的投资者数量保持在近140万名,其中,每日参与交易的投资者近40万。
数据显示,6月16日以来A股下跌期间,共有162只股融资净买入金额超过亿元,中国中车、紫光股份[0.00% 资金 研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4只股融资净买入额均在10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车复牌后在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融资客买入热情不减,6月16日以来累计净买入21亿元,居两市净买入金额之首。
6月16日以来被融资客净偿还的个股中,中国重工[0.00% 资金 研报]、中国一重[0.00% 资金 研报]、交通银行[0.00% 资金 研报]等3只股期间净偿还金额超过10亿元。
以申万所属的28大行业统计,6月16日以来仅有建筑装饰、国防军工、传媒、钢铁等四大行业出现融资净偿还,其余各行业均为融资净买入,其中,房地产行业期间被融资客净买入41亿,净买入金额居首,银行、非银金融融资净买入额紧随其后。
分板块统计,6月16日以来主板个股成为融资客加仓的主要对象,期间累计净买入243亿,占标的股票净买入额的九成以上,创业板标的股票期间虽然也出现融资净买入,但买入金额不足千万元,这与创业板两融标的占比较低也有一定关系。(证券时报)
监管层并未就银行渠道资金入市进行全面核查清理
实际行动也好,传言也罢,目前市场上正形成一个共识,监管层正加强对杠杆资金流入股市的监管。
这其中的一个事实是,监管层近期确曾接连出手,规范券商两融业务,严控券商向配资公司开放交易端口。
今天也有外媒消息称,沪指过去一年上涨过快,引发监管层对高杠杆操作风险的担忧,并于近期启动了对银行、券商以及民间配资情况的检查,银行业也开始对信贷资金入市进行自查,至少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要求各个分行加强对股市投资的风险控制。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就此询问了多家大型国有银行和城商行,了解到的情况是,监管层并未就银行渠道资金入市进行全面核查或者清理,但各家银行普遍加强风控。
一家股份行零售业务总经理告诉记者,目前主要通过加强贷后监管,防止贷款出现非正常用途,即流入股市,从而以防股市震荡加剧造成的坏账风险。
“银行抵押借贷都在加强监管,审核一直在趋严,大盘上涨,很多是由杠杆资金驱动的,监管也不希望资金大量流入股市。”上述零售业务总经理说,“但从银行层面来说,并没有根据股市是否到达某一高点来判断是否加强这部分业务的风控,应该说监管层的担忧更加多一些,股市涨幅太高,泡沫堆积太多,对实体经济并没有什么好处。”
这位零售业务总经理同时透露,银监会等监管机构更关心个人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资金是否会形成套现,流向股市。如果真的流向股市,对银行来说,股市高位振幅的加大,意味着这部分信贷形成坏账的机率会加大。
一位前地方银监局人员则告诉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现在从银监会层面进行普查甚至风险提示,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许有些地方银监局会进行调研,摸底,甚至找些银行检查情况,但监管层也会充分考量全面检查可能带来的市场波动。银行应该会根据自身情况和对市场的判断进行考量。”(证券时报)
频繁“深V”秀暴露主力意图
昨日市场再次走出了“深V”反转的行情,频繁的“深V”秀,说明多空分歧巨大。
从之前的“深V”反转行情看,并不代表市场将就此走强。如6月4日上证指数[-0.01%]一度直线下跌262点后逐级回升,到收盘反涨37个点,并以最高点报收。但强势仅仅维持了一个星期,上涨200余点,还不及4日那天下影线长,就开始了本轮大幅调整行情。再如6月17日上证早盘又一路震荡下跌,最低时下跌120点,之后又一路震荡上涨,收盘涨80点,收在当日次高点。但这次反弹更弱,仅是单日反弹,次日就出现大幅下挫。
目前两市成交量萎缩至只有高峰期的一半左右,在4500点之上积累了十几万亿的套牢盘,以现在的成交量想要上攻有一定难度,而寄希望于市场2万亿世界级天量之后再继续放量也不太现实。并且市场从低位起来也没有经历像样的调整,积累了巨大的获利盘。目前点位来一波中期调整,或许更有利于市场的长远发展。
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盘如此大幅震荡意欲何为呢?
股指期货是A股市场的先行指标,具有一定的预兆性,从中可以分析出部分趋势变化的早期迹象。
中证500的成分组成是先剔除沪深300指数样本股及最近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然后按一定规律选出的500只成分股,它是综合反映沪深两市中小市值公司整体状况的一个指数。而上证50[-0.01%]成分组成则是挑选上海证券市场规模最大、流动性好的50只股票,清一色的超级大盘股。
前几天,笔者曾提到中证500股指期货大幅贴水和上证50股指期货大幅升水的现象,这可能预示后市将进行风格转换,中小盘股跌大盘蓝筹股涨。昨日的市场走势初步印证了这一趋势转变,在大盘节节下跌过程中,金融股始终保持活跃,最终在金融股全线飘红的带动下,大盘再次“V”形反转,从跌214点到收盘涨98点。昨日中证500指数微涨59点(或0.6%),但以其为标的的股指期货却整体下跌超过200点(或2%),而沪深300和上证50股指期货都全线收涨。中证500股指期货12月合约贴水由6月18日的465点(或4.33%),进一步放大至6月23日的544点(或5.4%),这是否预示着市场进一步看跌中小盘股,“二八”转换将进一步强化呢?
金融股可算得上昨日市场最耀眼的明星,作为市场的定海神针,银行股在这波行情中涨幅并不大,平均市盈率仅为7倍左右,最高的平安银行[0.00% 资金 研报]才9.5倍,最低的农业银行[0.00%资金 研报]仅5.5倍。而且四大商业银行的分红率都接近5%,这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几乎相当,对长线资金、机构资金是极具吸引力的。再者,银行业混改大幕已经拉开,银行业混改的意义或远大于南北车合并,后续政策利好是可以预期的。
券商股做为牛市最大受益者,只在去年牛市初期有所表现,但在今年如火如荼的行情中却一直很淡定,整体已经横盘半年之久。两市2万多亿成交量的世界纪录让券商们赚得盆满钵满。从券商公布的前5个月业绩看,今年中报就有望整体超过去年全年业绩。在去年业绩翻倍的基础上,今年业绩也有望再次翻倍。如此高速的行业增长在A股市场是极其罕见的。而且在以往的牛市中,券商股往往在行情的开始和行情的末端都有优异的表现。目前暂且不讨论本轮牛市行情是否进入末端,但券商股作为应对市场大幅震荡的避风港却是不错选择。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