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教育国际化受挑战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来自美国加州的OESIS组织(Online and Blended Education Symposium,在线与混合教育学术研讨会组织)主办的“中美未来教育模式研讨会”4月9日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中国、英国等世界各地的近250余名知名中学校长共聚一堂,探讨“互联网+”、云课堂概念下,未来的创新教育模式。
新浪教育(微博)作为活动独家媒体支持,现场采访了来自中美两国的近三十所优质中学,学校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了对未来课程新模式的思考,以及对国际教育的理解。
以下为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访谈实录:
新浪教育: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感受吗?
三十五中:我觉得现在作为国际教育,这是一个趋势。不管是发达国家也好还是发展中国家,本土教育的国际化,国际教育的本土化,这是一种趋势。当然也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如果说你能抓住这个机遇,你可能就是能够促进你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中国30多年的发展,这就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那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现在教育国际化,其实并不是说送几个孩子出国,引进点国际课程,搞点交流,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非本质的东西,真正本质的东西就是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通过教育的国际化,促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所以我觉得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多元视角,可持续发展,因为很多问题,他都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很多问题都是全球的问题,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包括经济的问题,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中国作为大国,就是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承担国际责任,你必须得有国际化的人才,你没有国际化人才,承担什么国际责任。
习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没有半进行时,永远是进行时,改革开放过程当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还是挺重要的,因为教育部有一个国际交流协会,他是教育部下属的,他是作为事业单位,专门负责全国的作为跟国际合作的组织,它现在有高等教育学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等,现在在前年成立了国际交流学会中学分会,我做中学分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像这种会,多来听听。其实国际交流学会中学分会它是资源的平台,是一个信息的平台,资源的平台,是一个服务的平台,交流的平台,我觉得通过活动,能够整合一些资源,特别是刚才成立了中美教育的,美亚K12教育,就是把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其实中美教育不存在谁好谁坏,谁优谁劣,它有好多东西都是根据本国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有些东西可以相互借鉴,其实互为资源,我们把美方的东西作为我们的一些资源。
中国的基础教育,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知识系统,美国现在正在跟中国学这个,而且学得很厉害,中国的教育缺乏动手,缺乏创新,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就是美国教育的优势,所以两种优势相互叠加,取长补短,我觉得这样就能够使双方都能够获益,所以我觉得像这种交流,还是挺有必要的。
新浪教育:今天会议主题也是探讨美国中学他们在做的在线教育方面的尝试,也有很多案例,我印象比较深刻就是美国名校的校长在发言里提到,他认为他们面对跳崖式的挑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要逐渐能够长出腾飞的翅膀,这句话今天也被很多校长引用,我感觉他们可能面临着在线教育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不知道从您的角度来说,您认不认可在教育目前当下的作用?
三十五中:在这个问题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他说他是一个隐含的翅膀。这个东西你怎么解决,当然我可能思考的问题,就是说像我们中国的教育,他是作为一种预备升学教育,国家定位就是预备升学。预备升学他就是要通过考试,通过选拔,为了考试,为了讲授比较系统,为了考试比较容易出题,在美国,他们叫自然科学,我们把自然科学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分得很细,其实在现实当中,你说哪个问题是纯物理问题,纯数学问题,纯化学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在这种以知识作为价值追求的教育,这是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
你可能从考分上来说,这么考容易考,能考出东西来,但是你从一个人才的培养上,就不符合教育的规律,现在跨越学科,交叉科学,边缘科学,跨学科,跨领域的,从学习方向上,是混合式的学生,O2O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这些都是我们教育要考虑的这些问题。也就是说从过去的单一的人才现在要从复合型人才,从创新型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我们教育要探讨的,都是一种挑战,其实我觉得就是一种挑战,你能不能应对这种挑战,如果你不应对这种挑战,可能就会摔死。
我觉得从我们的教育来说,在中国高考(微博)制度,这是中国的国情定的,如果没有高考,中国就乱了。高考他本身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的标志,一个砝码,确实高考在中国,在选拔人才上,特别是一些寒门弟子,在这方面他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是如果你光有高考,高考它毕竟不是扬长教育,它是补短教育,如果我们国家只有高考,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高考不考的,学生不学,高考不考的,老师也不讲,所以我们的教育既要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高考还得有,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分数来评价人。所以现在我们的高考改革取消一考定终身,而且你可以多选,选择几次,选择科目,让学生他的个性能够得到发挥。学生选课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规划的过程,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不断地在变化。
当然现在如果说我们没有高考了,完全就靠自主招生,那公平怎么办?因为现在我们国家城乡差别,地区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教育的问题非常复杂,怎么抓住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去迎接挑战。
新浪教育:我们三十五中在在线教育教学方面有没有一些这方面的尝试?
三十五中:我们学校现在搬进新校舍了,在新街口那个。现在我们新校舍都是按照走班制教学设计的,每个教室都是数字化教室,而且是老师固定教室,学生走班,所以三十五中跟美国的司库(音)公司,帮我们量身定制了一个云平台,所以现在学生,我们高一高二的学生,高三没赶上这个好时候,高一、高二的学生,一个人一张课表,就是学生自己来选课,实行走班。你没有这样的云平台,这些东西你根本实现不了,所以学生课程的记录,另外他的管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记录,都是要通过云平台来实现。所以三十五中的云平台可以说在中国可能是最强大的,顶尖级的云平台,我们在这个月的23、24号,在我们学校要组织三十五中走班制改革的研讨会,因为高考改革马上就开始,2017年开始,所以在2017年高考改革之后,你不走班,学生就没法选课。所以这个问题,很多学校都面临着这个问题。现在浙江、上海实行课改以后,包括全国有些省市,虽然高考没开始,也已经探讨走班制改革,所以我们把已经搞走班制改革的这些学校在一起来研讨一些,在走班制过程当中一些阵问题,提出解决的实办法。
再一个三十五中跟中科院、北航合作办学,在2010年创办科技班,现在等于中科院帮助我们科技班开发了一套中科院的课程,包括基础科学、自然科学、高科技,还有环境科学四大领域172门课程,供学生选,原来我们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根据自己选,不是172都选,自己选,选完以后,有的进入中科院的实验室,有的进入中科院科考基地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后来三十五中在新校舍搬迁过程当中,因为我们到中科院去做课题试验,给人家添了很多麻烦,人家科学家科研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再一个我们学生路上耽误的时间比较多,后来我们就在新校舍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就想把这些实验室能不能建在学校里,所以现在中科院和北航帮助我们在新校舍建立了九大探究实验室,像生命科学、纳米科学、卫星遥感技术,智能科学,纳米科学,还有天文大数据,计算数学实验室,另外北航帮我们建了航天实验室,一个航空实验室,还有风动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中国是唯一的,在全世界可以说都是绝无仅有,所以现在很多美国、英国、德国的校长到我们那看完以后,他们十分震惊,美国科学院、法国科学院曾经都想在高中阶段开始培养这些课题创新人才,但是他们没有实践,中国现在做到这一步。
这些实验室这么高端,现在我们跟中科院17个研究所有合作关系,这些实验室不是光给三十五中建的,那太奢侈了,我们要把这些实验室课程给它做成在线课程,因为现在9个实验室,我们开发出了153门实验,都是独立的,一个一个课题,心里我们要把这些课程做成在线课程,一个明年开始高考改革了,随之高中课改,新的课标压缩了他的必修课,必修课原来是一个学生高中毕业要完成144个学分,在这144个学分当中,其中必修学分122个,选修学分只有22个,选修学分的空间非常小,所以这次改革的力度是把122个必修学分压缩到88个,把压缩下来的学分给了选修学分,所以选修学分增加到44个学分,这样等于100多个学分,选修学的比重占到了三分之一要多,这样一来,又一个世纪问题,很多学校开不出课来,没这个资源,没有这个师资,怎了办呢?所以像三十五中这样的学校,我认为大校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示范高中,示范高中别老挖人家老师,挖人家学生,做点对人家有帮助的,所以教育均衡,我们说让示范校的老师到普通校去教课,这个可能也只能是暂时的,更主要是把示范高中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资源,实验室的资源,怎么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学生。
今天我跟赛尔公司的老总祝总也说了,能不能够把这些课程搁在语音平台上,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网上学到这门课程,将来在网上有一个评价系统,我通过这个网可以付给你一定的选修学分,这样也是推动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网上学到这门课程,将来在网上有一个评价系统,我通过这个网可以付给你一定的选修学分,这样也是推动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学到这门课程。
在学到这门课程当中,还有一些确实是学有余地,具有特殊的潜质,特殊的爱好,具有特殊志向的这些人,我们就说那些1%的特殊人才,这些孩子,比如我对某一个课题,或者比如说我对纳米科学特别感兴趣,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课题,进行线上学习和线下预约的方式,利用寒暑假,我们可以组织全国的比如说冬令营、夏令营,现在中国科学有英才计划,也就是科技人才,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这种方式,让全国各地的孩子,刚才我说我们中美的合作,甚至让一些美国的学生在线学习,利用寒暑假跟中国的学生一起进实验室,一起动手来做课题研究。所以O2O的学习方式,互联网做的是什么?做的是传统教学做不了的事,把它的优势怎么把它体现出来。
新浪教育:您认为在这类课程开发过程中,对于老师,咱们现有师资挑战会不会特别大?
三十五中:这个课程不光是现在的现有的师资,因为我们9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现在都配备了一名正式的,从中科院,从北航聘的正式的三十五中编制的,我们叫首席研究员,跟中科院的设置是一样的,这是作为三十五中的导师,我们再加上中科院17个研究所,加上北航大学的教师团队,所以他现在形成了一个教师群。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中科院研究员、副研究员,甚至有些院士都可以作为我们师资,现在我们想给它拍成微视频,就是慕课的方式,就是怎么能够通过互联网,把它变成线上课程,现在我们正在做这个事。
新浪教育:非常期待你们慕课早日上线。
三十五中:昨天下午是搜狐教育和科学家杂志社在我们学校做了科学素养是怎么练成的,因为现在中国科学有一个全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国的科学素养只有6.2%,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前五十年前的水平,还是挺低的,你说创新性国家,怎么能够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在我们那做了一个节目。
新浪教育:您刚才提到的那些,三十五中这些尝试已经突破了,像很多学校只是把国外的东西引进来,但是更多的你们针对双创的渠道,这样的互通的构想。
三十五中:一个现代学校,应该是怎么能够输出课程,等于是整合资源,输出课程,这个可能是这些示范校应该做的,因为你有很多资源,很多优势。三十五中我们这些实验室从建那天开始就不是给自己建的,一个教育家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如果你这种情怀都没有,哪个是你的,我们都是中国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教育不要搞贵族联盟,所谓的一些名校,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我们促进的是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公平,因为你是历史政策造成的,你有这么多资源,包括三十五中,三十五中也可以说是富人家庭,这是历史造成的,不可能所有的学校建中科院实验室,现在建了,建了之后你就把它拿出来,汇集全国这些学生,这个事情你就得这么想,教育家首先有教育家的情怀。其实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以三十五中谁创建的?李大钊创建的,李大钊在1923年在建校的时候就说了四句话,办学宗旨,叫做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材,有志者事竟成。所以今天三十五中所做的事都是在传承李大钊先生的办学宗旨,其实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是有国籍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新浪教育:受益匪浅,校长谈得非常好。
三十五中:现在三十五中在打造五大课程,我说的是科技课程,另外我们还有艺术课程,三十五中有金帆音乐厅,我们还有鲁迅的故居,现在我们以鲁迅故居与鲁迅书院开发的叫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第四块是国学课程,我们现在有三套老四合院,就是中国古迹阅览,中国的香道、茶道,包括国画、书法、篆刻。第五类是体育健康课程,我们这次跟北师大(微博)文学院,我们战略合作,来开发人类与社会科学课程,我想把这些课程都要把它做成在线课程,所以我觉得示范学校把你的资源整合出来,让更多的人来分享。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能实现这个了,但是以前不行。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