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公山的蜕变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白天盖着碗,晚上蒙着脸,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提起这句民谣,息县人都知道这是以往濮公山周边群众真实生活的写照。
“如今这里变了!”12月19日,濮公山管理区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姚泽飞陪我们沿青石铺就的登山步道上山,他指着正在矿坑里穿梭的工程车说:“这里很快就会变成信阳首个矿山公园了。”
步道两旁新栽下的冬青、香樟已经站直了腰身,寒风中向我们频频招手。半山腰有工人正在安装步道扶手。转过一个平台,爬上一段陡坡,一座钢桥连接起了两座相挨的山体,桥下怪石嶙峋,两侧巨大的矿坑里积满了水。
“因为盛产石灰石和珉玉,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2012年9月矿山全面关停,当地群众将这座苏东坡笔下的‘东南第一峰’几乎全部挖掉,如今只剩下这两个山包了。”当年也曾是挖矿大军中一员的姚泽飞有些尴尬。“好在现在有了机会,能让我们为建设矿山公园出点力。”
沿着另一条环山路南行,只见一群人正忙着改造林场场部的老房子,姚泽飞向我们介绍:“这里将变成为游人提供食宿服务的‘大食堂’。”
姚泽飞又指着远处一排排漂亮的楼房说,“我们去清华园社区看看吧,原来的中渡店村村民全部搬到这里,已经建好了46栋安置房,能安置1100多户呢。‘安居在清华园,乐业在产业园,幸福生活在矿山公园’的美好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住在40栋的李燕芝、齐冲老两口以前在山里挖矿,儿子去了外地工作,不愿回到粉尘满天的家乡。去年他们搬进新社区后,儿子就把孙子孙女送了回来。齐冲冬春季在山上栽树种草,其他时间就到建筑工地上去做工,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两三万元。
从清华园社区出来,落日的余晖把直通县城的宽阔柏油马路映照得金光闪闪。这不正是当地群众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吗?
记者 胡巨成 通讯员 刘宏冰 徐维

- 上一篇:谭家河乡举办电商扶贫培训活动
- 下一篇:河南今年空气质量为近4年来最好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