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罗山县竹竿镇民政所赵国群同志事迹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几十年只为敬业不言累
——信阳罗山县竹竿镇民政所赵国群同志事迹
今年54岁的赵国群是河南省罗山县竹竿镇民政所所长。
身为一所之长,官位虽不高,责任却不小。赵国群深知自己肩上这副担子的份量。20多年来,他在这个既平淡又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奋力拼搏,凭着对民政事业的诚心,对五保老人的孝心,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赢得社会的认可,群众的赞誉,组织上的褒奖,收获了一串串光环,被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全国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信阳市首届道德模范、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今年“五一”前夕,又被授予河南省文明职工、信阳市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受到河南省工会和信阳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诚心思考 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竹竿镇是一个拥有近5万人口的农业大镇,农村五保达320人,其中70岁以上高龄五保占63%,加上农村留守老人、失能老人、独居老人、正常老人,这是一个不小的弱势群体,他们缺少爱、需要爱。
面对这一现状,勤于思考的赵国群连走“三步棋”,与时间赛跑,一环紧扣一环。
第一步,建设乡级敬老院。1998年秋,经赵国群多方奔走,竹竿镇第一敬老院扩建破土动工,建院时资金不足,他把自己借来买房子的五万块钱拿了出来,在他的真情感动下,资金很快筹措到位,敬老院提前竣工,首批40名五保老人由此在这里享受了天伦之乐。2005年,赵国群决定在尚庙村建设镇第二敬老院。然而,工程开工不久,又因资金不到位,施工方要求停工,这一回着实让赵国群患了难。经过再三考虑,他想了一个新“点子”,向在外务工经商的能人发出求援信,信中这样写道,“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敬老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乡情不改,故土情深,那字里行间发自肺腑的话语,打动了无数竹竿人,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就连施工队的包工头也自掏腰包为建设敬老院助一臂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在竹竿、尚庙、河口相继建成了三所农村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在全市率先达到50%以上,竹竿镇敬老院建设管理模式也作为“罗山经验”在全省推广。
第二步,试行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亦叫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怎样做好这项花钱少,得民心,老人又期盼的工作,赵国群围绕老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担心什么,最怕什么,深入老人家中仔细交谈。经过不断地琢磨和反复思考,逐渐摸索出一套竹竿镇居家养老工作的好做法,即通过利用村庄闲置用房设置老人活动室,选聘孝心养老护理员,采用两种方式向老人开展服务:一种是每周把老人集中起来开展一次活动,让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听鼓书。老人们聚在一起,开心的话多了,烦心的事少了。另一种是上门服务。由孝心养老护理员为农村散养五保、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家务料理,解决老年人吃饭不想煮、衣服无力洗、生病无人管的难题,让老人在家中安度健康愉悦的晚年生活。
居家养老的开展,儿女放心、老人安心、政府省心,起到了机构养老无法替代的作用,这项实验填补了全国农村居家养老的空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来罗山考察时盛赞罗山县的农村养老经验,并称之为“罗山模式”。
第三步,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在他的倡议下,2013年7月起,率先在全市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由村级组织主办,采取互助养老形式,对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困难老人提供中午用餐、午间休息、文化娱乐、身体锻炼、生病护理和情感慰藉等服务,老人们白天在幸福院生活,夜晚回家休息,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其生活费用镇、村和个人分担。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投资小,得益多,受欢迎,村集体办得起,老年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符合村情民意,很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全镇近千名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照料和服务。
真心办事 营造敬老助老好氛围
“工作不干则罢,要干就得干出个名堂来。”这就是赵国群的性格。他深知,竹竿镇的三套养老模式有无生命力,关键在运作,重点在管理,作用在人为。
首先是在院务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三个一”的管理新模式。一是理出了一条好路子。他对入住的老人结合每人的身体情况、特长、志愿等进行分类排队,发展种菜、养猪、养鸡、加工等项目,以此增加敬老院收入,改善院民生活。二是创新了一个好机制。他亲自倡导并在院民中经常性开展“三比”、“一做”活动。即:比团结,树立相互体谅、亲密无间的好风尚;比勤俭,树立取长补短、自我节约的好习惯;比奉献,树立热爱劳动、院荣我荣的好美德。三是制定了一套好制度。突出抓好了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院民自治”工作,根据院民的特点和能力的大小,成立了生产、生活、卫生、安全、医疗保健等工作小组,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又有利于充分调动院民的劳动积极性,敬老院里充满生机与活力。老人们整日里乐融融,笑哈哈,逢人便说:“我们遇到国群这样的好人,全是上辈子修来的福份啊!”
善心服务 当好五保老人贴心人
20多年来,赵国群为老人们做的好事善事数不清,说不完,只知道他的心与全镇老人们的心贴得很近很近。敬老院里,先后有上百位五保老人得到他的护理和照顾。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陈安稳和年逾八旬、体弱多病的五保老人卢应春,因身体缺陷,生活起居非常困难,别说参加劳动了,就连上趟厕所都需要人扶。进入寒冷的天气,他就帮这二位老人洗脚,整整坚持了五个冬天,直到两位老人离世。敬老院年愈古稀的五保老人谢培全,被确诊为晚期贲门癌,医生说最多只能活半个月,万分绝望面前,老人产生了轻生念头,偷偷买来老鼠药,准备喝药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位老人是一个性情硬气的人,遇事最怕拖累人,得了这种病,他在精神上难以承受。发现老人异常的情绪后,他立即带着老人到县医院求医,一连三天,照顾在病床前,寸步不离。看着守在身边熬红了眼睛的他,谢培全老人哭着说“所长,我不该瞒你,我买了老鼠药,万一病重了没人管,我就把药喝了,免得遭罪,没想到遇上了你这样的好心人。我再也不想死了,一定好好活下去……”在他和大家的悉心照料下,谢培全老人又在敬老院里愉快的生活了四年多,才安然离世。人们都说,这是大爱产生的奇迹。
多年来,赵国群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守,默默奉献。在他的心目中,工作没有八小时,没有休假日和星期天,说他是一位“工作狂”一点也不夸张。他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到岗,延后一小时下班,屈指算来,参加工作37年,他的工作时间比别人多出11年零7个月,他把心思全部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去。2009年5月,他在武汉协和医院做了血管瘤手术,术后才两天时间就出院了,回到单位一边输液消炎,一边投入紧张的新农保工作。2010年3月,他的妻子在县中医院做子宫切除手术。按理说,这时应是赵国群好好表现的时候,可他没有时间顾及,只是在医院陪妻子一天,次日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每每想起这些,赵国群深感对事业的无悔,对家人的亏欠,他欠妻子孩子太多的爱,太多的情。他在县城有一处住房,因工作太忙,很少回家。他爱人只好随夫搬到竹竿集镇上居住,一住就是10多年,城里的住房至今还闲置着,积满了灰尘和蛛网。难怪邻居这样说:“赵国群傻透了顶,放着城里的生活不享受,却去乡下找苦吃。”
乡下没有城市好。这个理儿赵国群再明白不过。在家庭和事业中,他也想找平衡,但是职责所在,为了基层民政事业,为了那里的大叔大妈们,他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守,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