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布局37个科技设施、汇聚93名院士、43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怀柔科学城全力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2025-11-28 11:27:50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怀柔科学城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地,承载国家使命,要建设成为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经过八年努力,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重大科技成果持续产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态不断完善,加速打造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

城市客厅

一、汇聚国家战略力量,引领创新源头突破。

一是科技设施集群厚积成势。布局37个科技设施,目前29个进入科研状态,16个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布局的6个大科学装置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4个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加速储备一批“十五五”科技设施项目。

二是高水平人才加速集聚。随着科技设施逐步运行,科研机构持续入驻,科研人员总数达2.6万人,集聚诺奖级科学家33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9名,两院院士93名,青年科技人才316名,外籍人才712名,怀柔科学城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提升。

三是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我们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累计突破无液氦稀释制冷机、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等关键核心技术63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43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65篇,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5项。在前段时间结束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怀柔科学城相关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有28项。

二、汇集创新发展要素,构建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共性平台支撑有力。布局概念验证、检验检测、精密加工等46个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一批研发中心、中试小试基地、创新孵化器。

二是支持政策精准赋能。构建“1+N”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每年安排约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经济产业发展。打造“科学+产业”基金体系,联动市级基金投资科学城项目49个,总额超20亿元。区级产业基金总规模达34亿元,已投资88个项目。

三是创新生态充满活力。每年举办学术会议、路演沙龙等创新活动超百场,吸引5000余家创新主体、超百万人次参与。构建8种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怀柔模式”,面向韧性城市、新型能源等领域开放30余类应用场景,累计转化落地项目187个。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等高水平会议已形成品牌,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塑造未来竞争优势。

一是产业体系持续完善。以产业生态培育为支撑,做精做优科学仪器传感器、新材料、新能源、空天技术4大战略先导产业,做强做大智能装备与系统、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4大新兴主导产业,前瞻布局科学智能、卫星网络、原子级制造等10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构建与基础研究相适应、以“创新突破为牵引、专精特新为特征、育新集群为形态、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4410”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二是产业空间持续优化。科学城规划城乡建设用地40.8平方公里,已实现20平方公里,可利用20.8平方公里,未来可建设规模超12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基地等10余家特色产业园,怀柔智能传感器科技园、怀柔未来材料产业园今年获评“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持续优化市政设施、电力动力设施,住房、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配套日益完善。

怀柔科学城核心区

三是产业效能持续提升。规上信息软件业年均收入、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实现两位数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增至224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19家,年均增速高达62%。前期我们集体签约13个重大项目,预计投资超50亿元,带动产值超400亿元。特别是高端科学仪器与传感器产业集聚企业350余家,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战略设施聚集高地、创新生态涵养高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引育发展高地、国际交流合作高地,强化科文融合、数实融合、两业融合、产城融合,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引领全域高质量发展。欢迎各界朋友走进怀柔科学城,开展交流合作,实现创新共赢。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