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科技金融看济南:济南如何从制度内核,破壁科技金融难题?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随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部署,以及“十五五”时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窗口临近,构建一套能够有效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现代金融体系,其紧迫性与战略性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2021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让济南开启了一场历时四年的改革试验,承担起为全国科技金融改革探路的使命。在外界看来,这实则是一场在金融禀赋并不突出的北方省会城市展开的、面向未来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创新实践。
试验的核心命题,直指中国金融体系长期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在审慎监管框架下,为高风险、长周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一条安全且高效的资源通道。从四年来的实际成果来看,济南的答卷并未止步于科技金融相关的产品数量的堆砌或信贷规模的扩张,而是深入制度内核进行梳理与重构:通过推动“机构专业化”,重塑金融资源的供给主体;通过搭建系统的“要素资本化”的价值发现机制,将人才、技术、数据等长期沉睡的“软资产”,激活为可定价、可交易的“硬资本”;通过构建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现代金融生态体系,赋能区域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与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成长。
成果显而易见。截至2025年9月末,济南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3028.98亿元,较获批前增长175.76%;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81%,较获批前降低144个BP。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剖析济南经验,其价值正在于提供了一个可在全国层面被深入检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不仅系统性地揭示了科技金融“如何做”的方法,更回答了在现有条件下“为何能”的深层逻辑,为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内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共性难题,提供了从方法论到实施路径的重要镜鉴。
机制破壁:构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传统金融服务与科创企业需求之间存在错配,根源在于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与科创活动的高风险、长周期属性难以兼容。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首要关键突破,正在于以制度力量推进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搭建,这其中探索专营机构的建设指引与评价标准,成为全市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力量。
在济南,当地创新性地将原本看似虚化、名义化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实化、制度化,搭建起了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四梁八柱”,成为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与支撑。济南在全国率先探索制定了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引与评价标准,围绕科技企业贷款余额、有贷户数等指标量化科技支行业务目标,相继推进专岗设置、考核方案与尽职免责配套机制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62家科技金融及特色机构,20家科技支行,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占对公贷款比重达23.98%。实际这些机构并非空有其名,而是既需满足一系列严格的量化指标,同时也实实在在地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赋能。例如,齐鲁银行科技金融中心支行的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占对公贷款比例达97.9%,中国银行济南自贸区支行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授信户数占比为56%等。
济南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济南还创新地推出了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指南》地方标准。此类由政府主导的标准化认定,能够为市场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引导金融资源系统性地流向科创领域。
通过专营机构“四梁八柱”的关键支撑,在此基础上配以专属产品、专项政策、专家团队、专门板块与专业载体,共同构建起了涵盖支撑架构与要素覆盖的济南科技金融“六专”专业化服务体系,成为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抓手,也是能够有效联通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
以齐鲁银行为例,其改革并非简单设立科技金融部门,而是构建了“条块结合、专营专注”的垂直管理体系。据了解,齐鲁银行在机构建设上,构建了“总行科创金融创新委员会-科创金融审批中心-分行科创金融中心”的垂直专营体系。通过总行专委会牵头,下设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独立审批中心,实现了从战略规划到产品创新、风险审批的集中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专营机构的设立,为专业化金融产品的涌现奠定了根基。最具代表性的是齐鲁银行推出的“远期共赢利率”贷款,该产品采用“前低后高”的阶梯利率结构,在企业初创期提供低于市场水平的即期利率,待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适用较高利率,体现了银行风控逻辑从依赖抵押物向研判企业成长性的转变。另一项创新“投贷联动”模式,则通过搭建合作联盟与开发《股权融资评分卡》等工具,将创投思维内化于信贷决策,助力银行更早识别被传统风控忽视的优质企业。
除此之外,为引导高标准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济南还围绕专列资金价格、信贷审批通道与绩效考核等重点机制实现突破,有效地破解传统金融机构专业性不足、机制不灵活、资源配置分散等问题。如在专列资金价格方面,对科技支行的科创企业贷款利率给予最高50BP的FTP返还等。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改以往金融机构兼职推动的机制传统,这是济南推进科创金融改革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在制度端探索建设的核心要义,实际也是试验区建设的题中之义。通过专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济南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金融机构“不愿做、不会做”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重塑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一定程度上让金融机构从被动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发现者。
要素定价:破解无形资产融资难题
如何将科创企业早期最核心的人才、技术、数据等“软资产”,进行授信转化为可融资的信用资本,这是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必须要攻克的堡垒。四年多来,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通过构建“人才团队可作价、信用数据可定价、知识产权可估价、科创企业可评价”的“四价”评估体系,为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要素授信融资的渠道与机遇。
其中在“人才团队可作价”方面,济南在科创企业授信模型中设置了人才评价维度,创新开发了“科创齐鲁贷”“科技人才贷”“身价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目前“科创齐鲁贷”产品已为企业发放贷款超10亿元。
在济南,山东人才金融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才易贷——人才金融超市”科创金融实践项目,更是首创了人才定价模式、人才评估定价系统和人力资本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本价值评估与产业转化。该企业创始人王峰表示,“才易贷——人才金融超市”项目能够以人才的价值作为标的,通过人才资本价值评估,为金融机构提供授信参考依据,从而能够将人才的多维度金融需求与金融机构的产品供给形成有效供需匹配,助力科创企业人才团队的成长与发展。
而在“知识产权可估价”领域,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则构建了“评、保、贷、投、易、法、券”七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生态链。该平台的运营方山东齐鲁知识产权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以知识产权交易、金融为核心,开展知识产权评估、定价、托管、挂牌、交易等全门类、全链条、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
据山东齐鲁知识产权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平台依托人力资本研究院,发布了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团队标准,利用智能化的评估工具,能够从专利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三个维度,依托80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实现评估报告的“一键导出”,极大地提升了评估效率和客观性。
在“信用数据可定价”方面,济南的探索同样走在全国前列。济南市委金融办联合市大数据局、济南财金投资控股集团等单位建设了济南市综合融资服务平台——“泉融通”,为全市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该平台在线上开发了6大应用终端,累计实现30款融资产品“掌上办、码上办”。截至2025年10月末,“泉融通”平台实现入驻金融机构121家、上架金融产品425款,累计撮合融资放款达505.78亿元。
工商银行济南分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泉融通平台的政务数据能够帮助银行精准识别,使得金融活水得以滴灌小微企业。工商银行济南分行的“泉融e贷”产品授信模型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对政务数据进行9806项指标的数据探查后,能够计算出每家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为济南全域小微经营主体提供智能化、纯信用贷款,额度最高达到300万元,并且能够实现线上秒批秒贷。
除了人才团队、知识产权与信用数据可用来评估授信外,济南的科技企业自身亦可找到适合的评价授信平台。济南高新区率先开发的科创力评级模型共归集了235类数据资源,能够围绕企业实力、团队能力、成长潜力、企业信用、企业风险共五大维度,构建科创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将科创企业评级划分12个区间,并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火炬贷”“预授信”等产品,助力业务落地50余笔,发放贷款超1.49亿元。此外,引导银行机构推出科创企业专属评级授信模式,最高可将科创企业授信额度提高25%。
“目前科创力评级模型已经能够覆盖高新区12万家企业数据,科创力评级模型也已经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该评级模型共覆盖了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能够综合测评企业实力、团队能力、成长潜力、企业信用与风险识别。” 济南高新区科创金融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使“软资产”转化为“硬资本”,是济南科创金融改革在价值发现与风险定价层面的核心突破。以人才、知识产权、数据、信用为核心的“四价”评估体系,系统性地构建起科技企业“软实力”的标准化度量衡,为金融资源精准流向科技创新提供了可信依据。在济南,“四价”评估体系与“六专”服务体系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共同形成了覆盖机构、机制、要素与定价的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体系。该体系不仅破解了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看不懂、评不准、不敢投”的估值困境,更在制度层面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理念,从依赖历史数据的静态评估,转向基于专业判断的动态价值发现,为科创金融改革提供了具备整体性、可复制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资本引航:培育长期耐心的创新生态
将人才、技术、数据等“软资产”转化为能够获得融资的“硬资本”,搭建联通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专业桥梁后,实际还需要与之匹配的政策环境与资本土壤,才能够有效解决科技金融的“源头活水”与风险担保问题。在科创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区后,济南的实践表明,有为政府的角色此时就需要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领参与者与风险共担者。
在济南,能够清晰地洞察到这一转变。为进一步推动科创金融改革发展,济南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从传统的奖励补贴转向更加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模式,并通过系统性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引导形成了真正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耐心资本”金融生态。
观察济南的实践,基金投资成为财政资金市场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济南市财政投资基金控股集团作为地方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引导基金+直投+跟投”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将财政资金转化为支持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据统计,截至目前,济南市财政投资基金控股集团累计参与组建基金122只,认缴规模超1028亿元,实缴近400亿元,实现了5.38倍的资本放大效应。这些基金累计对外投资项目660余笔,投资金额近350亿元,其中近60%投向了济南本地科技企业。
在基金引领的同时,济南着力优化资金投向,聚焦全市重点发展的四大“尖刀连”产业和“13+34”产业体系进行精准布局。2025年1-10月,围绕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四大重点产业,新增投资项目38个,投资金额达62.02亿元。这些投资不仅为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资本支撑,更为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奠定了基础。
除了通过基金进行引导,济南还在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2024年启动的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率先在科技领域进行试点,构建起“1+4”的科技股权投资改革体系,标志着财政支持方式从“补贴”到“投资”的重要转变。今年9月,舜丰生物植物基因编辑项目完成全市首个科技财政资金“拨改投”签约,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等项目随后也通过这一模式获得财政资金股权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此举的深层意义,远非工具层面的升级。“拨改投”将政府从补贴者转变为共担风险的“合伙人”。通过股东身份参与企业治理,其目标呈现出双重性:既提升财政资金效能,更以此为抓手,构建起能够长期赋能企业、引导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在前端推动资金投向创新的同时,如何化解后期创新活动可能存在的高风险,则成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为此,济南着力构建了多层次风险缓释体系,例如济南高新区出台了《济南高新区科创企业风险补偿资金管理细则》,创新性建立了“政府+担保机构+银行”三方按4:5:1比例分担风险的合作模式,精准地解决了金融机构“敢贷”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风险分担的理念同样体现在济南市政策性担保体系的创新中。济南融资担保集团构建的“四个一”服务模式,与20余家银行签署了“科创贷”子协议,授信规模超300亿元,并形成国家、省、市多级分险机制。2025年1-10月,该集团新增科创类担保业务1138笔,金额33.21亿元,其中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备案的业务量占全省27.3%,位居首位。
在完善本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济南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通过抢抓AIC股权投资试点机遇,与五大国有银行AIC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引入“国家队”长期资本。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成立8支AIC基金,其中7支已完成备案,实缴规模约50亿元,已实现4个项目、6.4亿元的投资落地。
除此之外,济南还积极拓展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除了通过强化上市培育、完善平台支撑,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外,还积极推进科技企业的债权融资与科创基金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共同打造“耐心资本”赋能科技企业在泉城发展壮大。
尤其在科创债方面,济南发力明显。通过开展“首债培植”专项行动,争取信用增进机构支持,以推动科创企业发行科创债。自试验区获批以来,全市发行科创债融资规模已超1100亿元。特别是在今年5月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出后,截至9月末,济南市共有13家企业发行24笔科创债,融资规模达216亿元,科创债发行家数、笔数、规模均居山东全省首位,成为全省首个科创债规模突破200亿元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济南科创债发行规模位居第九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五。
济南的实践表明,培育“耐心资本”远非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一场关于政府角色、金融逻辑与产业未来的深刻变革。通过打通基金投资、政策担保、AIC合作、科创债券、风险补偿等多元渠道的协同路径,济南正构建起一个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实现股债融合与风险收益合理匹配的现代金融支持生态。
结语
纵观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四年探索,其价值不仅在于破解了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更在于它系统性地回答了“一个北方省会城市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金融有效供给”这一更具普遍性的课题。从专营机构打破体制壁垒,到“四价”体系重塑金融机构的风控逻辑,再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共建“耐心资本”生态,济南提供了一套可解剖、可学习、可复制的系统性方法论。
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帷幕将启,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经验犹如一个撬动金融供给改革的支点,其意义超越了单一城市的发展,为更多正在寻求新旧动能转换的城市提供了宝贵的“济南方案”。这条从制度破壁到生态重塑的路径证明,通过深化改革激活内生动力,可以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培育出支撑科技创新的丰沃金融土壤。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上一篇:高途线下业务加速起势:Q3线下学习服务收入占比首超10%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