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冬季干燥来袭:宝矿力水特助力科学补水守护健康

2025-11-27 12:27:46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刚立冬没几天强冷空气就来袭,全国多地也随之迎来"速冻模式",气温骤降与空气干燥共同构成冬季健康的双重挑战。气象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北方多个主要城市平均空气湿度已降至40%以下,部分地区甚至不足20%。干燥寒冷的环境不仅会削弱人体的天然防御系统,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传播创造有利条件,也会通过"无感失水"悄悄透支身体水分储备,形成隐形健康威胁。

干燥环境对水分的消耗远超想象。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其表皮的保湿屏障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这正是冬季人们常常感觉皮肤紧绷、干燥起皮的主要原因。生理状态下,呼吸会持续带走水分;而在冬季,尤其是北方地区开启暖气或空调后,室内空气变得干燥,上气道黏膜需要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与温润,从而使经呼吸道流失的水分较平时增加。

研究表明,干燥空气也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当室内湿度持续低于40%时,呼吸道表面的"保护屏障"容易受损。《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3年发表的研究指出,干燥环境会使呼吸道黏液变稠、纤毛活动减缓,导致病毒和细菌更易附着和侵入。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低湿度与病毒活跃的双重作用下,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成为保护呼吸道健康的有效方法。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多种传染病流行季。受气温下降、病媒生物活跃度降低等因素影响,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也处于多发季节。事实上,这些传染病不仅会引发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还会加速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患者常在疾病初期就出现口干、乏力等脱水症状,影响康复进程。

应对这种复杂失水状况,"多喝水"的传统认知可能略显局限。科学研究证实,发烧、腹泻或持续干燥导致的慢性失水时,若仅大量饮用纯水可能会稀释血浆中电解质浓度,进而引发低钠血症相关症状(如头晕、乏力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因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失调影响机体功能。此时需遵循“水分+电解质”的双补原则:除医疗场景下使用的口服补液盐外,专业电解质饮料也是日常场景下的一种选择——成分与人体体液相近,可用于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辅助维持体液平衡,有助于减少因补水方式不当而出现不适的风险。


以市面上热销的电解质饮料宝矿力水特为例,拥有40余年历史。依托医药企业研发背景,产品配方经科学设计,与人体体液成分相近,合理配比了水分、钠、钾、氯等电解质及适量糖分。其中,电解质配比符合人体生理需求特点,可辅助补充干燥环境或身体经历特殊情况后的恢复阶段流失的钠、钾、氯等离子;适量糖分不仅能为身体提供能量支持,还能辅助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有助于提升补水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无论是应对干燥环境导致的“无感失水”,还是满足身体经历特殊情况后恢复过程中的常规补水需求,都可为维持体液平衡提供有力支持。

如今,冬季健康防护理念已从单一防病,向全面提升身体防御能力转变。保持适宜的室内湿度、在公共场所科学佩戴口罩、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或许可构成三位一体的现代防护策略。尤其在当下,很多人既需应对工作生活的忙碌节奏,又要兼顾家人健康,电解质补充作为无需额外耗时的“高效养护”方式,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毕竟在干燥与病毒的双重挑战下,让身体保持良好的体液平衡,有助于让免疫系统更专注地抵御外界威胁,筑牢抵御疾病的内在防线。

这个冬季,健康防护没有“捷径”,却有可落地的“科学方案”。从睡前给加湿器加水,到外出通勤时随身携带电解质饮料;从在电梯、地铁等密闭空间规范戴口罩,到家人因冬季干燥环境出现口干、皮肤紧绷等水分流失表现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与适量电解质——这些看似细小的举动,正是构筑健康屏障的关键环节。健康守护从不是单点发力,而是细节协同。在需要时,可选择宝矿力水特这类电解质饮品,作为冬季干燥环境下补水的一种选择,搭配全面防护,让补水更贴合日常场景,让冬季防护更扎实。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