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煜邦电力2025产品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AI驱动 智创电力新价值

2025-11-26 10:16:55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能源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的背景下,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11月25日,煜邦电力在京举行2025年度产品发布会,面向储能、低空应用、智能巡检等重点业务领域推出多款创新产品,展示了企业围绕能源数智化发展方向的最新进展。发布会现场,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机构、科研单位与合作伙伴的嘉宾齐聚,围绕新技术应用、产业协同创新等展开交流,共同探讨电力产业的未来图景。


储能系统持续迭代

储能被视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调节资源。本次发布会上,煜邦智源副总经理汪国斌介绍了新一代组串式PCS、一体化储能舱、光储柴一体化舱等产品,并披露公司在柔性互联装置和海外版储能舱等方向的最新研发成果。

据了解,煜邦储能产品体系已覆盖交流侧、直流侧及多功率等级组合,在部分产品中引入AI能效优化算法,提升系统运行可靠性与调度精度。

“构网型储能是我们重点推进的方向。”煜邦电力董事长兼总裁周德勤会后表示,在支撑分布式能源、保障电网安全等方面,储能将承担更广泛的角色,公司将继续强化架构化与平台化能力。

低空经济加速落地

在低空经济板块,煜邦电力发布了“5+2+1+1+N”低空无人机共享平台。煜邦低空智能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少伟介绍,该平台覆盖基础支撑软件体系、任务应用系统和城市级低空管理场景,为电力巡检、应急响应、市政管理等业务提供统一的支撑能力。

平台同步推出两款核心装备:复合指挥车及全天候充电型无人机机库。前者可承担多类型作业任务指挥,后者支持无人机的跨区域、长时段值守,为城市级巡检提供稳定的装备体系。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低空飞行政策与数字化运维体系逐步完善,“无人机+电力运检”将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电力巡检产品矩阵扩展,AI助力实现智能化闭环

在智能巡检板块,煜邦电力技术总监谭弘武展示了输电导线无人机仿线飞行系统、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系统、光伏智能巡检系统以及点云智能体等四款产品。

其中,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系统基于AI识别、环境建模与路径自规划技术,可实现配网高密度杆塔场景下的连续作业,改善传统巡检中人力压力大、效率不稳定的问题。

“配网场景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谭弘武表示,考虑到配网线路数量是输电线路的数倍,智能化巡检将为地方电网提供大规模提质增效空间。

出海坚持本地化路径多区域布局

在国际化方向,煜邦电力围绕新型智能电表及新能源建设与投资推进业务出海。

海外智能用电事业部总经理金志洋介绍,公司已开发适配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的多类型智能电表产品,完成多项国际标准认证,并在中亚、东南亚设立区域化服务网络。

新能源投资方面,煜邦新能源事业部的总经理陈默介绍,公司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为区域枢纽,拓展分布式光伏及光储一体化项目,选择“小规模、可复制”的策略择优发展。目前,在越南、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已落地,并储备多个光储类投资标的。

政企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发布会上,北京东城区经信局副局长杨玫表示,煜邦电力是东城区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之一,在技术创新、产业服务和场景应用方面持续表现出较强动能,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与煜邦电力在输电、配网、光伏等领域保持长期合作,未来将在空间遥感、大数据应用、电力智能化等方向拓展协同。

以AI为牵引向电力数智化

面向未来,周德勤表示,公司将在储能、低空、巡检等重点业务方向保持研发投入强度,通过产品智能化、系统生态化与海外本地化布局,进一步适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求。

与会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发布的多款新品展示了装备制造企业在AI时代的技术走向,也折射出我国电力产业正进入智能化、协同化、平台化的加速期。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依托企业、科研、产业链多方力量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