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枣阳市王城镇资山街,一间挂着“胜龙茶场门市部”招牌的小店格外醒目。店主陈永凤,既是当地烟草零售户中的佼佼者,也是圣龙山胜龙茶场的“当家人”。她以一片茶叶撬动产业振兴,一家小店串联乡情,书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动人篇章。
茶叶里长出“致富经”
清晨六点,圣龙山茶场的晨雾还未散尽,陈永凤已挎着竹篓穿行在茶垄间。指尖如蝶舞般轻掐嫩芽——这是她自幼在茶园练就的本事。“以前采茶凭蛮力,一天下来腰酸背痛,鲜叶还卖不上价。”她顺手抓起一把茶芽,咧嘴一笑,“现在讲究‘两叶一芯’,手指轻轻一提,芽头不断、叶片不伤,一斤鲜叶多卖五块钱!”
陈永凤的茶缘始于父辈的茶园。早年村民沿用粗放种植方式,化肥农药滥用导致茶叶品质差、收入低。陈永凤在经营小店的同时还得咬牙接管家里的烂摊子,枣阳市烟草局的客户经理陈波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建议她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取经”。“专家说,好茶得靠‘养’!”她掰着指头算账:用秸秆防草、养鸡捉虫、施菜籽饼肥,既降低成本又提升茶树品质。面对村民质疑,她用绿意盎然的茶园证明成效。
三年工夫,她把村里零散茶园整合为300亩标准化基地。春茶上市时,茶商高价抢购:“陈老板的茶没农残,汤色透亮,泡五道还有回甘!”,鲜叶收购价翻倍,村民纷纷向她取经。“现在连七十岁的王老汉都念叨:‘有机茶’‘生态肥’,以前觉得是城里人矫情,如今真能变出钱!”

图为圣龙山胜龙茶场种植基地
近年来,随着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开展“金叶助农”专项工作的开展,兴隆市场部客户经理陈波在走访零售客户陈永凤时,敏锐发现其临街仓库的改造潜力。“您这地段人流量大,何不把仓储空间转化为经营场所?”在陈经理的精心指导下,一个融合地域特色的“茶烟共生”经营方案逐渐成型。在烟草部门的协助下优化了店铺布局:左侧茶艺体验区选用原木展架陈列“资山毛尖”,右侧则配置烟草标准化地柜、背柜打造星级卷烟陈列区。通过开展客户经理“驻店营销”活动,传授陈永凤开口营销和组合营销技巧,帮她开发出“买茶赠盒烟”“购烟享茶礼”等6种特色服务模式。
“年轻人来买烟,买两条烟顺手带些茶孝敬亲人;老茶客品着‘明前芽’,顺手来包烟解解乏。”陈永凤轻转茶盏演示着场景化服务。在枣阳市局“一店一策”的精准帮扶下,这家85平米的体验店,2024年的营业额逐年翻翻。真正实现了"茶烟互哺"的良性循环,成为当地农网终端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
茶山上的“巾帼力量”
“采茶工工价:30元/斤,日均150-300元,多劳多得。……”茶场的公示栏上,用工标准清晰明了。53岁的张桂枝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是带领20人的采茶组长:“陈老板教我们用两指提采法,既保品质又增收,去年供儿子读大学全靠这片叶子。”

图为陈永凤(左)在茶场指导采茶工采摘“明前芽”
陈永凤的“账本”里记录着更温暖的数字:连续5年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茶农鲜叶;举办27期免费技能培训;帮助30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茶旅项目开放后,她专门预留20%岗位给留守母亲:“带孩子来采茶,工钱照发,娃娃在旁边写作业。”
茶旅融合绘就“新画卷”
2024年,借助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茶场村对陈永凤的300亩茶园进行生态修复,开发多条康养步道,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自然馈赠。以圣龙山茶为中心重建的茶厂项目和老年康养中心正加紧建设。同时,村“两委”对村庄周边环境开展净化、美化行动,改造升级现存建筑,因地制宜发展茶文旅新业态,将其纳入“灵秀王城,水墨资山”文旅品牌的三大旅游路线之一,全力打造现代康养基地。
叶脉里的民生回响
傍晚的资山街,陈永凤店铺门前的“爱心茶摊”又排起长队。免费热茶桶上印着两行红字:“过路解渴随便喝,想谋发展进屋聊。”卖菜归来的李大爷边倒茶边说:“去年跟着种茶苗,挣了老伴的医药费。”

图为陈永凤(左一)在“茶话会”上话发展
茶场办公室的墙上,一幅手写标语被阳光晒得泛黄——“茶叶苦,日子甜”。“以前大伙觉得种茶是苦营生,现在倒成了‘甜买卖’。”她喝了一口新采的毛尖茶,笑意漫过眼角皱纹接着说:“城里人说这是‘诗与远方’,我们庄稼人只认一条——叶子里淌出的汗珠子,终归能酿出蜜来。”
山风掠过茶垄,惊起一片雀鸣。采茶工的嬉闹声中,张桂枝的吆喝格外响亮:“二娃他娘,抓紧采完这垄,晚上大伙等着领工钱哩!”陈永凤望向漫山苍翠,轻声补了句:“你听,这漫山的叶子,都在替老百姓数钱呢。” (陈波)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