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戍边岁月里的“三味”青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岁月的长河中,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都为青年铺就了独一无二的征途,赋予了他们专属的使命。正如鲁迅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在称杆边境派出所,就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身披移民管理警察制服,在戍边岁月里散发着点点微光,用沾满泥土的匆匆步伐、敬业奉献的辛勤汗水、暖心周到的热情服务,铸就祖国边境平安稳定的坚实屏障。
民警李未清的“泥土味”
“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里才能装下百姓。”做为一名社区民警,李未清常常这样说,也这样做。自2020年6月在警务室开展驻勤工作以来,李未清在新的岗位上学习锻炼、担当奉献,完成了从不熟悉业务的“菜鸟小李”到独当一面的“李警官”的华丽蜕变。
民警李未清为老人穿上棉衣
刚开展驻勤工作时,李未清发现辖区很大一部分家庭中青年群众外出务工的现象较为普遍,日常接触的对象以老人和小孩居多,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自己在开展警务工作时经常遭遇答非所问甚至因为语言不通最终导致无法交流的窘境。为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服务辖区群众,李未清向身边驻勤辅警请教学习了傈僳语,用讲“土话”、用“白话”搭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生硬的法律条文、专业术语,往往会让群众感到晦涩难懂,而通俗易懂的话语,精心编排的宣传语则能化繁为简,用接地气的话语摆事实、讲道理,一来二去之间,辖区群众刚开始的排斥、抗拒的态度慢慢消散,很快和这位入乡随俗的湖南小伙儿打成一片。扫除了沟通障碍,李未清开展警务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起来。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时,他会自发购买大米、食用油等一些生活物资,亲自送到困难群众家中,并真情实意地交流,询问他们家中的收成、孩子的学业,将移民管理警察的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群众心坎上。
民警李未清在幼儿园分发物资
边境派出所的执法办案工作千头万绪,从邻里纠纷调解到治安巡逻防控,从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民警付出大量心血,“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成为常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青年民警没有丝毫退缩,他们选择迎难而上,用付出的汗水浇筑忠诚为民底色,办案民警姚新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民警姚新星(左)和民警王元兵(右)讨论案情
作为一名“95后”民警,入警以来,姚新星始终战斗在执法办案第一线,他善于学习,敢啃“硬骨头”,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执行力高,吃苦耐劳,是大家对他的一致印象。闲暇时间,他热爱运动,健身房和球场是他最常去的地方,每周3次以上的5公里跑步,每周1次的篮球运动。“抓坏人的时候总不能追不上吧,所以我要加倍努力,哈哈...”姚新星表示,跑步让他懂得了坚持,篮球让他体会到斗志,健身让他释放了压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强健的体魄和群众的“幸福指数”,实在是太划算了。
“人情味”是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是服务过程中的人性关怀。执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在处理案件时,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在法律框架内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在面对犯错的年轻人时,耐心教育引导,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在遇到生活困难的群众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2025年4月上旬,民警王元兵在街道巡逻时,遇到一位迷路的老人。老人年事已高,记不清家庭住址和子女联系方式。他将老人带回派出所,给老人端来热水、食物,耐心安抚老人情绪。通过多方查找,终于联系上老人的家人。当老人的子女赶到派出所时,对王元兵的暖心举动感激不已。王元兵说:“叔叔和我爸的年纪差不多,看到他能平安回家,我心里就踏实了。”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让群众感受到了移民管理警察的温暖。
民警王元兵(右二)和同事救助走失老人
“在工作立场上,我们虽然是执法部门,但是应该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做到法中有情、温情执法,争取更多的群众对派出所工作的更大支持。” 王元兵说道。
在怒江450公里的边境线上,还有许许多多像李未清、姚新星、王元兵一样的戍边人,他们扎根基层一线,勇于迎接挑战,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三味”是他们青春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如同一缕缕微光,在怒江大峡谷这片热土上默默发光发热,和更多忠诚的峡谷卫士一起,汇聚起推动平安边境和守护万家灯火的强大力量。
陈达伟 云南泸水称杆边境派出所

标签:
- 上一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水业健康分委会成立暨水与健康产业合规发展研讨会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