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守护国家金融安全

2025-05-06 11:49:21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一、数据安全事关国家金融安全大局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后的第四大生产要素,深刻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与安全稳定。作为金融活动的核心资源,数据贯穿风险评估、信贷审批、交易执行、支付清算等关键环节,其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直接关系到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国家经济秩序。一旦金融数据遭遇泄露、篡改或恶意攻击,不仅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市场动荡,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危及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近年来,金融领域的网络安全威胁持续加剧。研究显示,金融服务业已成为网络攻击最频繁的行业之一,攻击事件高发、影响广泛,不仅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能力,也对国家金融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愈发频繁,数据安全风险呈现多元化、隐蔽化趋势。网络攻击、数据泄露、金融欺诈等问题频发,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严峻挑战。我国在加快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数据处理规模膨胀、管理复杂度提升等现实考验,特别是在跨境数据监管方面,法律标准不一、技术难以协同的问题尤为突出。保障金融数据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的战略要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安全观统筹部署。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建更加安全、规范、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

在金融领域,我国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数据治理和技术防护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数据安全规则制定,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重要主张,推动构建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机制,提升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制度影响力。通过法律保障、监管执行、技术支撑和国际协作多轮驱动,我国正加快构建金融数据安全的坚固屏障,为国家金融安全筑牢防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当前我国金融数据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取得积极进展,我国金融数据安全领域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金融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统筹。金融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众多领域,数据要素庞杂、监管主体多元,现有治理架构尚存在协调不充分的问题。虽然国家层面要求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机制,但金融领域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法规细则的衔接仍需加强。例如在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共享开放、数据出境安全等方面,应明确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责任分工,避免监管空白或重复交叉。

其次,数据安全技术基础仍相对薄弱,安全管理能力亟待提升。金融机构内部系统复杂、数据类型繁多,高价值、高敏感数据比比皆是。一些机构对数据风险管控不够精细,曾发生员工违规泄露客户信息等事件,暴露出内部管理漏洞。也有机构安全测评流于形式,缺乏主动监测预警能力。

再次,跨境数据安全监管挑战日益凸显。金融全球化使数据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大量涉及国家敏感信息和个人隐私的金融数据在国际间传输。这既要求保障数据合规流动,又要防范敏感数据外泄风险。当前我国已建立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基本制度框架,《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金融数据跨境提出了合规要求。但具体监管细则仍待完善,如数据出境审查机制、跨境监管协调等关键问题尚未明确。在一些国家将数据作为制裁工具的背景下,我国金融数据如何安全“走出去”并防止被滥用,已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最后,数据安全的人才和意识建设仍需加强。数据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形成行业内部的安全文化。如果一线员工和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再严密的制度和技术也难以落实。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对数据安全重视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安全要求在执行中打折扣。加强从业人员的数据安全教育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是夯实金融数据安全防线的长远之计。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安全已深度嵌入国家金融安全版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强化技术能力、严格依法监管,才能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筑牢金融安全的“数据长城”。这不仅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以更高站位和更实举措,把数据安全置于金融安全工作的核心位置,为国家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多措并举筑屏障:国家金融数据安全治理成效初显

面对数字化和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挑战,我国将金融数据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和金融安全战略高度,系统部署、多措并举构筑坚固防线。从完善法律制度、强化监管执行,到增强技术支撑、深化国际合作,国家层面全方位发力,着力维护金融数据安全,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不断完善法律制度顶层设计,夯实金融数据安全基石。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将数据安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数据分类分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保障等基本要求,构筑了保障金融数据安全的法律框架。通过《数据安全法》对重要数据实行重点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等制度安排,为防范数据泄露滥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这一系列立法举措体现了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考量,提供了金融数据安全治理的明晰法治准绳。

其次,监管部门狠抓制度落实,强化监管指引和审查监督,确保法律要求落地见效。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等主管机构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和标准,细化金融数据安全管理要求。其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底出台《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数据分类存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作出具体规定,提高银行保险业数据安全治理水平;人民银行实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明确客户敏感信息保护标准。各行业监管通过常态化检查和专项审计,评估银行、证券、支付等领域的数据安全状况,严肃查处数据泄露、滥用等违规行为,倒逼金融机构落实安全责任。由此,“制度+监管+问责”的闭环治理机制逐步健全,金融数据安全监管的力度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

再次,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安全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扶持,增强数据安全科技保障能力。国家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产学研协同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在数据加密算法、安全多方计算、人工智能风控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提升自主可控的金融安全技术水平。各地布局建设金融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和网络安全产业园,鼓励安全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创新,研发应用数据防泄漏、异常行为监测等安全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培育壮大网络安全和金融科技产业链,推广安全可控的技术产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夯实金融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底座,构建起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筑牢金融数据安全“防火墙”。

此外,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数据安全治理,倡导多边合作共赢,提升在全球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中国先后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倡导各国共同构建开放、安全的数字合作框架,反对将数据安全问题泛政治化,以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数据治理朝着公平公正方向发展。这些倡议为国际社会制定数字领域规则提供了有益参考,彰显了中国维护数据安全的责任担当。同时,中国深度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下的数据安全议题磋商,就跨境数据流动、安全评估标准等重大问题贡献建设性意见,并与各国分享监管经验,推动形成更多国际共识。通过广泛交流合作,中国在全球数据安全规则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法律完备、监管有力、技术支撑坚实、开放合作的金融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监管举措的层层加码、技术手段的持续升级以及国际协作的齐头并进,共同织密了金融数据安全防护网。多措并举的系统性部署使金融数据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金融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我国金融数据安全屏障日益牢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四、完善长效机制:夯实国家金融安全战略支撑

金融数据安全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石。在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业务高度依赖数据,金融数据的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隐私权益,更关系到金融体系稳定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建立国家金融数据安全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建立金融数据安全长效机制,需要多部门协同治理、强化金融监管、培育数据安全文化和人才,并以技术融合创新提供支撑。首先,应构建多部门协同共治的格局。金融数据安全牵涉金融监管、网络安全、公安执法等多个领域,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监管合力。国家应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安全协调机制,统一政策标准,明确各方职责分工,推进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对金融数据全流程实施综合监管。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实现对金融数据风险的全方位掌控,确保政策措施协同落地见效。

其次,强化金融监管在数据安全领域的职责。监管部门应将数据安全纳入金融风险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合规要求。通过常态化的数据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对违规泄露、滥用金融数据等行为予以严厉惩戒,督促金融机构将数据安全视为基本底线。国家应大力推进监管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监管效率,构建实时监测预警机制。

再次,培育牢固的数据安全文化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金融数据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和意识问题。金融机构应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将数据安全融入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战略,确保从高管到一线员工都具有维护数据安全的责任意识。定期开展全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员工执行数据安全制度规范的能力,营造重视安全、遵从规范的行业氛围。国家也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培养储备一批既懂金融又精通网络安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打造金融数据安全人才高地,为长效机制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最后,以技术融合创新夯实数据安全基石。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威胁,必须依靠技术手段筑牢金融数据安全防线。国家应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先进加密算法、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于数据保护,提升数据存储、传输和使用环节的安全性。建立金融数据安全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安全可控的技术方案,确保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防护同步推进。通过开展试点,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用于实时监测和风险防控,增强对异常数据行为和网络攻击的感知与应对能力。在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下,金融数据安全长效机制才能与时俱进。

总之,建立国家金融数据安全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的战略引领和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做到多部门协同共治、严格金融监管、厚植安全文化并打造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筑屏障,才能构筑起牢固的金融数据安全防线,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在国家有力主导、统筹推动下,我国金融数据安全工作定能行稳致远,为数字时代的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五、结语

数据安全已成为守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防线,关系国家核心利益,攸关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当前,国际形势持续演变,全球数据安全风险不断上升,金融数据的安全保障不仅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更是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战略必需。

面向未来,我国将立足既有工作基础,持续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战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金融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数据安全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数据风险识别、防控和处置能力,为国家安全筑牢屏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金融数据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关键支撑,将持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冯仕航 宁波诺丁汉大学 金融和投资专业 硕士研究生)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