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激活乡村善治密码 安徽宿州“法治微光”照亮乡村振兴路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安徽宿州沈圩村的法治宣传栏前,专卖员老刘手持真假烟样本,向村民细致讲解:“真烟钢印是激光打码,深浅不一;假烟像盖章一样齐整……”村民张师傅频频点头:“多亏你们常来普法,不然真得踩坑!”这一幕,正是宿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将法治宣传融入乡村治理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局创新“五个一”法治宣传模式,累计化解涉烟纠纷60余起,规范农网零售户1200余户,惠及群众超4000人次,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定盘星”。
(图为工作人员与沈圩村民委员会签订普法共建协议)
一张协议破局,从“单向说教”到“双向奔赴”
“李老板,您申请的许可证升档有新政策,我们带资料上门讲解!”在宿马园区两半昌村,党员法治宣讲员小王敲开商铺大门。这份精准服务,源于宿州烟草与沈圩村、蒿沟村等签订的“普法共建协议”。协议通过“需求清单+精准普法+定期反馈”机制,将普法从“大水漫灌”变为“按需滴灌”。各村“法治联络员”每月收集村民关切问题,形成“需求菜单”,宣讲队针对农网零售户关心的“未成年人购烟管控”“扫码销售流程”等痛点,开设“田间课堂”“商铺微宣讲”10余场,上门解决个性化问题50余个。蒿沟村便利店李大姐感慨:“以前觉得法律高深,现在联络员把政策讲到了心坎里!”
(图为工作人员现场培训答疑)
一堂方言课堂,让“法言法语”变“乡音乡情”
“老乡们,今天唠唠为啥守规矩、咋样不吃亏!”沈圩村的“一法一讲”课堂上,工作人员翻开“案例小本”:“邻村老张没贴禁售标识被罚,规范扫码既能避风险,还能攒积分换福利……”接地气的方言讲解引得村民频频点头。
针对乡村群众“听不懂、记不住”法律条文的问题,宿州烟草组建“法治宣讲队”,将《烟草专卖法》转化为“家长里短”。面向商户,细算“诚信经营账”;面对村民,用“邻里纠纷”讲透“法理事”。村民王大娘课后感慨:“遇事找法律明白人,心里踏实多了!”如今,辖区云POS机商户从20户激增至93户,1家店铺升级为“徽映”加盟终端,规范经营的“蝴蝶效应”正带动乡村商业生态焕新。
(图为工作人员接听法律咨询电话)
一条热线连心,从“跑断腿”到“指尖答”
“0557-4510……”——这条法律热线成了村民的“法治连心桥”。从真假烟鉴别到许可证办理,村民足不出户即可获专业解答。热线开通以来,累计受理咨询200余次,覆盖法规解读、纠纷调解等领域。同步打造的“云端普法矩阵”更通过微信群、短视频推送法治微课30期,解析烟危害、网购卷烟风险,点击量破万。蒿沟村张大爷熟练翻看普法视频:“不出门就能学法律、问问题,方便得很!”云端服务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枫桥式治理。
(图为沈圩村委会法治图书角)
一块阵地育人,从“单向传递”到“主动认同”
走进沈圩村法治图书角,《烟草专卖法图解》《土地承包法手册》整齐陈列,宣传栏上的“真假烟识别窍门”图文并茂,咨询台“12313”举报卡片一目了然。宿州烟草打造的“阵地+”法治生态圈,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
法治宣传栏成为“家门口的法治课堂”,烟草专卖知识图文并茂,让村民“瞄一眼、学一招”;法律咨询台变身“解忧驿站”,累计解答终端建设、许可证办理等问题40余件;法治图书角成为“茶余饭后打卡点”,法治讨论让教育从“被动听”转向“主动学”。
(图为开展法治观影活动)
一场活动焕新,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今晚放《马背上的法庭》,散场后聊聊电影里的断案故事!”晒谷场上,百余名村民围坐观影,映后“田间讨论会”让法治情节深入人心。
宿州烟草推出“电影下乡+知识竞答”趣味普法,发放宿烟“壹米法治”购物袋、漫画手册等文创产品,让法律“拎在手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外,联合铁路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跨行业普法,发放资料500余份,接受咨询90人次,推动普法从“单兵作战”迈向“多元共治”。
从方言课堂到云端热线,从一纸协议到多元阵地,宿州烟草以“枫桥经验”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当“遇事找法”成为习惯,“办事依法”化为自觉,法治的微光正照亮乡村振兴的阡陌纵横,书写“枫桥经验”的烟草新篇章。(王晨、杨龙)

标签:
- 上一篇:古窖焕新生 青春酿华章——金不换白酒集团荣膺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