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泥土里种出未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当无人机掠过稻田喷洒生物农药,当传感器在土壤中默默计算最佳灌溉时间,当一颗西红柿在垂直农场里完成从种子到果实的全周期生长,这些场景正在重新定义"种地"的含义。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泥土的实践创新。它用技术革新打破传统农业的边界,用组织变革重构产业链条,最终让土地释放出超越想象的增值空间。
农业的转型升级,本质上是突破资源约束的突围战。传统农业依赖土地扩张和人力投入的增长模式已逼近极限,耕地面积不可能无限增加,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倒逼农业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更大的价值: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种子抗病性,让盐碱地也能长出高产作物;借助智能农机实现精准播种,使每亩玉米用种量减少20%却增产15%;利用数字平台整合零散耕地,让小农户也能享受规模效益。这些创新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要素重构,在耕地红线内创造出几何级数的增长空间。
生产力的跃升需要打破产业边界,重构农业的价值网络。当光伏板架设在温室顶端,发电与种植同步进行;当电商平台直连田间与餐桌,新鲜果蔬24小时送达消费者;当农田碳汇进入交易市场,种地变成"卖空气"的绿色生意,这些跨界融合正在打开农业的想象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组织形态的革新:合作社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把分散的农户变成标准化生产的联合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让会种地的人和想种地的人各得其所。这些变革让农业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模式,在产业链延伸中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新质生产力的终极目标,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当大学生返乡用数字技术管理百亩果园,当农民在直播间卖出自家改良的农产品,当废弃农舍变身精品民宿接待城市游客,这些生动实践正在重塑农业的价值坐标。农业不再只是提供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而是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的价值载体。通过发展功能农业,普通大米变成富硒健康食品;借助农旅融合,稻田变身艺术景观创造门票收入;利用循环农业模式,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这些创新让农业摆脱"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在价值链攀升中实现效益倍增。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增产导向到价值创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在阡陌之间悄然重塑着千年农耕文明。当科技创新遇上广袤田野,当组织变革激活沉睡资源,当价值重构打开增长空间,农业这个最古老的产业正在焕发出最青春的活力。这不仅是生产力的升级,更是发展思维的蜕变——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终将收获超越粮食产量的更大丰收。(杨林镇 沈博)

标签:
- 上一篇:五一趣味劳动竞赛之“饺” 傲争霸赛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