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镜头里的时代追光者:袁云的光影人生与劳模精神

2025-04-27 15:17:19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绍兴新闻界,提到“袁云”这个名字,大家常常联想到“拼命三郎”,“首席记者”,“全国劳模”等等。从高中毕业生到正高级记者,从基层供销员到国际赛事见证者,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无数个中国发展的重要时刻,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践行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劳模精神。

泥土为底,光影初醒:他从生活深处走来

1979年,高中毕业的袁云走上工地,成为一名泥水匠,后来又转行当上供销员。他背着样品跑遍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住地下室、睡火车行李架、扛货穿站台,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走南闯北。也正是在旅途中,他开始随手拍照,镜头悄悄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1981年,他拍摄的一组工厂照片登上《人民日报》。那一年,他二十岁,命运就此拐了一个弯。从此,光影成为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1985年,他正式成为绍兴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没有高学历,他就靠自学和一腔热爱闯出天地。他走进田间地头,蹲守在漏雨的棚屋里,把最鲜活的民生故事一一摄入镜头。镜头之下,是他用心丈量的乡土中国。

用镜头定格历史: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袁云的镜头,几乎串联起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重要时刻。1997年香港回归,他是全国地市级媒体中第一位赴港采访的记者,住在同乡会会议室,靠双脚丈量街头巷尾,捕捉历史的光芒;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一人包揽图文报道,靠压缩饼干和冷水支撑15天未眠,只为不漏掉孟关良夺金的那一刻;从世界杯到北京、伦敦奥运,他常常没有采访证,却总能“靠自己创造机会”,成为国际赛场上的“民间外交使者”。

他的镜头不仅追随世界,也深情凝视故土。他用八年时间记录嘉绍大桥建设,登上百米高空,扛过严寒酷暑,以六张组照斩获中国新闻奖,实现绍兴本地记者的历史性突破。他用影像为时代立传,也为家乡留痕。

坚守与创新:劳模精神的当代表达

袁云的成功,源于对 “创新” 的执着追求。早年承包车间时,他首创“邮购广告”模式,借助《电子世界》杂志预售产品,成为中国早期“电商”雏形。担任绍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期间,他推动会员证与景区免票、商家优惠挂钩,使协会会员人数翻番,并在捷克、新西兰设立海外创作基地,借摄影搭建民间外交桥梁。

作为2015年的全国劳模,他始终坚守一线。抗疫期间,他主动承担高风险采访任务,深入隔离病房,全家获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日常工作中,他坚持每天凌晨一两点下班,20多年如一日。他常说:“有作为才有地位,这是硬道理。”

一束光照见岁月深处:奋斗,是最温柔的答案

袁云的故事,是浙江精神的缩影。从基层劳动者到新闻界标杆,他用行动证明:学历不等于能力,奋斗才是通行证。正如他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写下的日记:“当你背着30斤器材在40℃高温下奔跑时,支撑你的不是体力,而是对新闻的敬畏与热爱。”

从泥水匠到首席记者,从供销员到全国劳模,袁云的光影人生,不仅是一段奋斗的传奇,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他用镜头定格历史,更用行动诠释了: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奋斗能创人生辉煌。他的经历告诉世人:“劳模”不是头衔,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断求新的勇气,以及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