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社会形态与人类生活方式。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催生无限可能。
然而,技术的进步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不仅改变了生产模式和组织形态,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信息传播方式更趋多样,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社会结构更为复杂,给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稳定带来新的考验。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的防线,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洪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道亟需破解的时代命题。本文拟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出发,探析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进而提出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为在智能化时代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人工智能时代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挑战
(一)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信息传播呈现出高度智能化、去中心化与算法驱动等新特征,极大提高了传播效率与内容精准度。自媒体、算法推荐、虚拟社交、短视频平台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工智能在信息筛选、推送和舆情引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生成和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社交媒体平台、智能新闻客户端等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大量资讯在短时间内充斥人们的视野。然而,这种信息的海量涌现也导致了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虚假信息、谣言借助AI技术的传播优势迅速扩散,混淆公众视听,干扰人们对真实信息的判断。例如,一些深度伪造的音视频内容,通过AI技术对人物形象和声音的逼真模拟,足以以假乱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思想造成极大的误导。
此外,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兴趣偏好的信息,这虽然实现了信息传播的精准化,但也使得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在“信息茧房”中,人们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或相近的信息,缺乏对多元观点的了解和思考,容易导致思想的固化和极化。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分歧进一步加大,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这对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构成了严峻挑战。在一些热点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不同观点的人群基于各自的“信息茧房”,展开激烈的争论,却难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和理解,甚至引发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干扰社会舆论生态,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二)技术依赖引发的人文精神缺失
随着AI技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在工作中,智能办公软件、自动化生产设备等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使得人们逐渐习惯依赖技术完成任务,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下降。在生活中,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家居设备等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但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导致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的缺失。过度依赖导航软件,人们可能会逐渐失去方向感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过度依赖智能聊天工具,面对面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在教育领域,AI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在线课程平台等。然而,学生对这些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智能学习工具完成作业,缺乏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动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而且,AI教学虽然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但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言传身教,难以全面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力的新要求与差距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AI技术素养,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开展工作。他们需要了解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智能教育工具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技术收集、分析受众的思想动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然而,目前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存在“数字鸿沟”,难以有效运用AI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在面对复杂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新媒体平台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思潮更加多元,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复杂多变。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应对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然而,一些工作者在面对新兴思潮和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时,思维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对策略,难以精准把握受众的思想脉搏,实施有效的思想引导。在处理网络舆情时,部分工作者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舆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导致错失最佳的引导时机。
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若不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将很难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掌握主导权、话语权与引导力。
二、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实现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分析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精准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受众在网络平台上留下的海量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深入了解受众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特征,为其绘制精准的“思想画像”。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用户的言论、点赞、转发等行为,能够精准把握其对不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观点倾向;通过分析在线学习平台上学生的学习记录,包括学习时间、课程选择、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其知识需求和学习进度。基于这些精准的画像,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推送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沉浸式的教学体验。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红色文化、社会现实等,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学习党史时,利用VR技术重现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如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场景,让学习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深刻体会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运用AR技术将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呈现在学习者眼前,使其更加直观地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此外,智能聊天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之一,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24小时在线的互动服务。它可以随时解答受众的问题,提供即时的思想引导和心理支持。当受众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或压力时,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对话,了解其问题所在,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鼓励。它还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主动推送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时事新闻、理论文章、红色故事等,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和互动交流,成为受众身边的“贴身思政顾问”。
(三)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维度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天候开放和全球化传播。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等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在清晨的地铁上,还是在深夜的家中,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参与学习讨论。这极大地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使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那些因地域、时间等因素无法参加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群,如偏远地区的居民、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等,在线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信息的全球化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魅力。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跨境在线教育等渠道,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互动,开展跨文化的思想交流与对话,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三、人工智能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1. 优化传播渠道与内容形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和内容形式。借助智能算法,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精准推送至不同受众群体,提高主流思想的曝光度和影响力。打造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智能媒体平台,结合短视频、动画、直播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主流价值观。例如,一些媒体利用AI技术制作的短视频,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画面,解读国家政策、讲述红色故事,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转发。同时,加强对智能传播渠道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防止不良信息的干扰和渗透。
2. 增强内容说服力与感召力。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社会热点和受众关切,深入阐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和价值。针对社会争议问题,如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困境、社会公平与正义等,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回应大众疑虑,使主流意识形态更贴近现实生活,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公众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针对性地制作宣传资料和解读视频,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问题,凝聚社会共识。
(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1. 开展技术培训与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包括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智能教育工具使用等内容,提升他们的数字化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开展实践操作培训、组织交流研讨等方式,让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掌握运用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工作者通过在线课程、学术研究等方式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2. 培养创新思维与应变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组织创新案例分享会、头脑风暴等活动,激发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应急培训,提升他们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新兴思潮冲击等复杂情况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工作者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流程和策略,提高他们的危机管理水平,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舆论,化解思想矛盾。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 推进“精准思政”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精准画像,将受众细分为不同群体,针对各群体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育策略。对于青少年群体,结合其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开发动漫、游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老年群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视频形式,传播党的政策、社会正能量和健康生活理念。通过精准定位、个性化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打造沉浸式互动教育体验。大力运用VR、AR等人工智能技术,创建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建设红色文化主题VR体验馆,让学习者亲身感受革命战争的艰辛与伟大;开发互动式思政教育APP,设置模拟决策、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互动环节,激发受众参与热情,增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学习,使受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完善协同治理与监管机制
1. 构建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应积极参与,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支持,如开发智能教育产品、提供数据分析服务等;社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各方协同合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2. 健全监管机制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信息传播的监管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网络平台、智能设备的监管,实时监测信息内容,及时过滤不良信息,防止虚假信息、有害思想的传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管理、网络信息传播的秩序等,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健康的社会环境。制定关于人工智能数据隐私保护、算法伦理规范、网络信息传播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站在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革命,更是人类认知革命的催化剂。当机器开始理解《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当算法能够解析《矛盾论》的辩证思维,我们更需要坚守“技术为人服务”的价值原点。唯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思政工作新范式,方能在AI浪潮中筑牢思想长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东方智慧。
作者: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人事科 刘 辉

标签:
- 上一篇:“挑战与合作”2025世界地球健康日活动在北京盛大启幕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