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科技星辰:一位科技少年的科研征程 广东实验中学 李沛正

2025-04-23 09:42:02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科研是另一种生命语言

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波浪实验室里,16岁的李沛正正专注调试着一台布满传感器与绿植的装置。这个被他称为“生态绿洲”的系统,正是斩获本年度全省水科技发明比赛高中组一等奖的《一种波浪能转化为电能助力海洋生态修复的装置》原型机。

“出生于高知家庭,从12岁接触科研开始,我就相信科研是另一种生命语言。”眼前的少年语速轻快,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展示着系统实时监测的波浪能和输出电压数据。他的成长轨迹充满“超车”色彩:13岁拿下区级科技竞赛二等奖,14岁首获省级科技无线电测向赛事一等奖,15岁获得国际发明银奖。然而,当采访人员问及科研初心时,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最初只是想让海边的珊瑚不再是一堆白骨。”

白化珊瑚生态绿洲:一场跨学科攻坚战

广州南沙海边的生态污染问题,是李沛正项目的起点。2024年暑假,他在岸边观测到日化燃料的浓烟与刺鼻气味,查阅文献后锁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通过捕获可再生能源并发电。此时,一篇关于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的论文激发了他的灵感:“如果引入波浪产生的能源,是否能让珊瑚系统‘自我供氧’,同时提升光合效果?”

这个设想很快遭遇现实挑战。首先,硬件设计需兼顾生物活性和工程可行性。为了制作波浪发电摆锤结构,他与团队成员尝试了降解塑料、3D打印等五种方案,最终采用可降解3D打印复合材料,既增加表面浮力又环保。其次,珊瑚群落的培养耗时漫长。在导师协助下,他们从近海浅滩采集样本,通过连续42天的数据对比,筛选出适应实验的7组六放珊瑚。

“最崩溃的是第4次系统崩溃。”李沛正回忆道。去年夏季由于温度过高导致大量虫黄藻骤减,减速电机受到波高影响,输出电压下降50%。团队查阅近百篇文献后,创新性地加入水温控制系统和可调式配重模组,对温控和摆幅进行有效控制,成功突破环境限制。

团队是另一块冠军奖牌

作为项目队长,李沛正展现了超越年龄的组织能力。他根据成员特长分工:擅长硬件的同学负责传感器集成,精通生物的同学优化生物培养方案,而他本人主攻算法开发与数据分析。为了协调课业与科研,他制定“碎片时间管理表”:午休1小时用于实验记录,周末半天集中调试,甚至将体育训练中的“全局观”融入团队决策。

这种协作精神延伸至社会服务。2024年,他带领团队为学校4个班级开设“科技工作坊”,指导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制作近海危险生物和离岸流监测;今年初,项目成果被应用于海滨浴场的预警。当被问及这些经历的意义,他说:“科技不该锁在实验室里,而要让更多人看见改变的可能。”

获奖感言: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

在颁奖典礼中,李沛正将荣誉归于“一群人的托举”:“感谢导师容忍我占用实验室的‘任性’行为,感谢队友们包容我凌晨网络讨论会议……这个奖项属于每个相信‘稚嫩的阳光会照亮未来的世界’的人。”他特别提到一位特殊“伙伴”——学校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每次遇到瓶颈,图书馆里的论文就像黑夜里的路灯。”

面对未来,这位少年计划将系统升级为“智能生态修复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光感控制,结合AI算法动态调节电能输出。当采访人员打趣问他是否担心学业压力时,他笑着说自己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脸上洋溢着“科研与学习双线作战”的自信。

后记

离开实验室前,李沛正向采访人员展示手机里的国赛计划表——距离全国竞赛还有不到4周的时间。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实验的装置和绿植上,仿佛预示着一颗科技新星的持续生长。(文/李娟)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文章投诉邮箱:291 3236@qq.com

标签: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