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夯筑“1333”立体式工作体系,奋力打开共青团事业新天地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过去一年来,学院共青团组织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与发展大局,打造“1333”立体式工作体系,即聚焦立德树人“1”核心,锻造“三全育人”“3”引擎,搭建立体赋能“3”平台,凝聚多方联动“3”力量,奋力打开共青团事业新天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4年度,学院“天山鲁韵”推普志愿团荣获国家级成果奖,“黄河韵・延安情”党史学习教育团获评山东省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党支部案例《六地考察传“延安精神”五校联合谱写育人新篇章》获评校精品案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省级立项2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二、三等奖各1项,获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第十四届 “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银、铜奖各1项,省“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级银、铜奖各1项。本科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6篇,发明专利1项。
一、聚焦立德树人“一”核心,筑牢信仰根基,引领青年跟党走
坚持学思践悟,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坚守“党旗所指即团旗所向”原则,把牢立德树人“方向盘”,在真学真信中高擎理想亮底色。构建“党委-团委-支部-团员”一键直连机制,确保党团指令、宣传信息 15 分钟内精准触达。深化基层组织 "三驾马车" 协同机制:组建入党积极分子与理论学习骨干构成的 "党课研习社",建立班委、团支委、研习社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组织建设、学业互助、思想引领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有效夯实基层组织架构,达成理论学习无死角全覆盖。构建 "课堂教学-基地实践-网络云学" 三维红色教育体系,厚植青年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开展团支部等级评估工作,实施班团资源支持计划,从评价机制和资源支持两方面加强集体凝聚、形成价值共识,实现对全体同学思想引领的有效覆盖。依托“青马工程”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红色教育及分组研讨等形式,全年开展专题培训 12 场,实现团学干部全员轮训,团学干部学习覆盖率达到100%;主题团日活动参与团员累计超1300余人次,举办“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培养堪当大任时代新人”“青春有为 倡廉同行”等系列报告20余场,紧扣时政热点、回应学子关切,把新时代的理论知识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地讲精彩、讲生动、讲透彻。
二、锻造三全育人“三”引擎,激活发展动能,助力青年成长
(一)“团建 + 育人”强化组织建设,夯实组织根基
以强化团组织建设为重点,出台《学生会工作考核体系总则(试行)》《关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实施办法》等文件,规范学生会、社团运行机制。建立学生会例会、团委与学生会集体谈话制度,严格把控活动审核关,加强思政类、公益类组织管理。通过完善负责人上岗培训、工作会议和骨干培训制度,提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实施“双周团支书轮值领学”制度,开展习语习言“三每三进”(每月每周每日,进楼宇、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开发 “5 分钟微团课” 短视频库,实现理论学习全年贯穿、全程覆盖、全员参与,不断增强团组织凝聚力与引领力,实现了共青团工作从活动化向专业化转变,思政引领从碎片化向平台化转变,服务示范从片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二)“专业 + 育人”依托赛事活动,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以赛促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求实求新中锐意进取创一流。积极组织校内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展示平台;举办创业讲座、沙龙,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组建学院科创宣讲团,开展科创宣讲活动;举办校园创新大赛院赛、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院级选拔等赛事。组织发动大量学生参赛,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鲁东大学校赛中我院1142名学生报名参赛,在“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比赛中组织发动我院740余名学生报名参赛,并使我院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鲁东大学校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学生成绩斐然: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省级三等奖 1 项;第十四届 “挑战杯” 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省级银奖 1 项、省级铜奖 1 项;“建行杯” 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省级银奖 1 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省级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获国家级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鲁东大学校赛获校级一等奖 1 项,校级二等奖 1 项;鲁东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三等奖 1 项。2024 年,学生首位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 16 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47 项,校级立项 25 项且结题率 100%,省级立项 2 项,有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三)“实践 + 育人”融入核心价值,磨砺青春担当
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每年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将时代背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兴趣、专业特色、职业规划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增进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使命自觉,在笃实力行中爱党爱国展风采。2024 年暑假,学院团委组建3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如 “天山鲁韵” 推普志愿团、“黄河韵・延安情” 党史学习教育团、“花开半夏,福胶筑梦” 乡村振兴调研团等,涉及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振兴、教育关爱等领域。200余名师生奔赴新疆、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山东等10个省份、186个社区(村庄)开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农业科技帮扶、义务支教、文化艺术下乡等实践活动共计268次,直接受益群众3600余人。让青年在基层锻炼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其中,“天山鲁韵” 推普志愿团荣获国家级成果奖励;“黄河韵・延安情” 党史学习教育团获评山东省 “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活动获多家媒体报道,累计发布内容 60 余篇,总浏览量超3万次。寒假期间,40 余名学生参与共青团青鸟计划 “返家乡”实践,提升专业技能,明确职业规划。
三、搭建立体赋能“三”平台,涵育文化基因,锻造强国脊梁
(一)搭建思政教育平台,厚植爱国情怀
加强思想阵地建设,筑牢全环境育人“强堡垒”。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立体化育人阵地,建立“鲁大生科新视界”抖音官媒号,搭建“掌心党建”平台,创办“微直播”“微足迹”“微话题”,打造和延伸具有“生科气质”和“生科特色”的党建带团建思想文化阵地,通过“青年大学习”、“青马班”课堂、“三微一端”、宣传影视、宣传条屏等形式,构建了以红色为引领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极大激发了青年的爱党爱国热情,引领学生不断从党的创新理论精神富矿中汲取营养,增强思想认同、行动追随和情感依归,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
(二)搭建校园文化平台,提升全环境立德树人热度
加强文化建设,谱写思政育人“协同曲”。强化文化沁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全环境育人实践探索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鲁大红色文化和学院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环境、融入社会实践,以“浸润式”文化育人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院团委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清明时节忆先烈,传统文化润心田”“义” 满生科等系列品牌活动,覆盖师生近 3 万人次,传承节日文化,弘扬五四精神。同时,精心策划迎新晚会、“四十载杯” 篮球赛、春日拔河比赛、“推广普通话” 朗诵比赛、新生才艺大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鲁东大学90余名师生参与联欢合唱活动,为祖国歌唱,为美好时代歌唱,并取得校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学校运动会、“校友之家杯” 新生才艺大赛中均荣获 “优秀组织奖”,构建了惠风和畅、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生态。此外,学院现有4个社团组织,利用专业特色,接待幼小中高学生参观标本,新酿社团对外销售酸奶,提升学院影响力。
(三)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培养社会责任感
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院团委联合上级团委,严格选拔品学兼优、有奉献精神的同学,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志愿者素质。团委成立一年来,已有多名青年志愿者在新疆、西藏的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领域发光发热。
依托 “绿叶筑梦” 青年服务志愿团,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50余次,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关怀孤寡老人、寒假公益课堂、环境整治等活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赢得社区认可,收到多封表扬信,树立学院良好社会形象。
四、凝聚多方联动“三”力量,共筑育人新篇,献礼伟大时代
(一)骨干矩阵汇聚合力
加强学风建设,筑牢全环境育人“压舱石”。坚持以德润心,坚持关口前移。构建"8+X"骨干培养体系,系统培育理论宣讲、科技创新等8类青年人才,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凝聚起青年强大合力。安排成绩优异学团干部、党员团员担任“学风导航员”,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擦亮“考研升学”金字招牌,多年来学院考研率一直保持在52%以上,马扎精神成为学风浓建设靓丽风景。举办 2024 届毕业生毕业晚会暨表彰大会,邀请优秀校友分享经验,表彰优秀毕业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二)师生携手汇通动力
在学院各类活动、实践项目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积极践行,形成师生携手共进的良好育人局面。生命科学学院40周年院庆筹备进程中,学院共青团精心组织100余名团学干部志愿者投身院庆服务工作。志愿者们主动放弃暑假休息时间,留校参与筹备,以饱满的热情和实际行动,为学院40周年院庆添砖加瓦,在奉献中彰显青年担当 。在社会实践团队中,师生共同奔赴基层开展服务,2024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与负责学生分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与省级优秀学生称号。创新创业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参赛,助力学生成长。2024年学院获校级优秀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教师1名、学生2名。
(三)社会资源汇聚助力
学院团委与各类社会组织积极互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并实现资源共享。与环保组织合作,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高度重视校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通过举办校友座谈会、校友返校日等活动,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沟通。校友反哺计划成效显著,设立"品骏"奖学金等专项基金3个,每年提供实习岗位200余个。通过整合政校、校企、社院以及校友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学院党委带领团委为学院的育人工作、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学院的整体发展汇聚了强大助力,让社会资源持续为学院发展赋能。
过去一年,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委的坚强领导下,生科院团委通过 “1333”工作体系,在改革创新中实现工作突破。未来,生科院团委将持续发力,发扬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在新征程中续写青春华章。(王泽慧、王全文)

标签:
- 上一篇:选Mini LED电视别光盯着分区看!3步避坑指南了解下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