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砚韵,墨香凝萃——重庆青年助力合川峡砚非遗数字化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近日,在重庆合川云雾缭绕的嘉陵江畔,一支名为“数墨融砚”的青年团队走进文峰古街的峡砚博物馆,为这项始于一千多年前宋代的非遗技艺开启数字化新生。这场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正以创新笔触重写"砚台里的中国故事"。
观赏大师之作,感受峡砚魅力
图为易宗成大师讲解合川峡砚(傅小雅 供图)
初入峡砚博物馆,“数墨融砚”团队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巴渝文脉的时光之门。展柜中陈列的百余方砚台,有的刻着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有的刻着大气磅礴的山河美景,每一个都是独特的艺术精品,每一道墨色晕染的纹路都在诉说着嘉陵江畔的千年风骨。易宗成大师在介绍其作品时谈及合川峡砚的制作,他表示,合川峡砚从原石到成品,需经原石开采(洞采)、选料、构思、绘图、初步造型、精细雕刻、打磨成品、打蜡抛光等十余道工序,采用打、凿、刻、挖、钻等多种技法,根据花纹复杂程度,花费时间在几天到几月甚至一年不等,每一道工序、每一种雕刻技法,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同时,团队成员手还持单反相机,记录下"双龙戏珠"砚台的结构,为后续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积累珍贵数据。
图为"双龙戏珠"砚台的部分结构(傅小雅 供图)
动手尝试,体验非遗制作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合川峡砚的制作(傅小雅 供图)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峡砚,“数墨融砚”的成员们还亲自参与了峡砚的制作过程。当指尖触碰到泛着青光的峡石时,四、五双年轻的手掌第一次叮叮当当敲着铁锤体验原石雕刻,这群“00后”才真正读懂了合川峡砚传承的重量。“别和石头较劲,要顺着它的脾气。”易宗成大师布满老茧的手包住他们的手背,带着刻刀在砚坯上划出流畅的弧线,石屑簌簌落下,体验到了合川峡砚制作的艰辛与乐趣。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合川峡砚的制作(傅小雅 供图)
专访传承人,聆听文化故事
图为易宗成大师演示合川峡砚的部分制作过程(傅小雅 供图)
与易宗成大师的对话,实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技艺对话,见证了一段跨越三十余载的坚守。当57岁的传承人展示“以刀为笔”的独门绝技时,团队架设的微距镜头清晰捕捉到刃尖在墨玉石上0.3毫米的精准走位,那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轻轻划动间,线条逐渐清晰,图案慢慢浮现。这一刻,团队不仅用镜头记录下了合川峡砚的精美绝伦,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易宗成大师对峡砚雕刻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易宗成大师还表示,合川峡砚传承至今,是重庆唯一的砚台文化,由于是纯手工雕刻技艺,所以从事者较少,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合川峡砚”砚文化,让合川峡砚这枚汇聚了无数匠人心血的中华“瑰宝”延续下去。
图为易宗成大师向团队介绍近年来的成果(傅小雅 供图)
数字化助力,传承与创新并行
图为团队成员与易宗成大师探讨“三维赋能计划”(傅小雅 供图)
博物馆内,“数墨融砚”团队向易宗成大师提出“三维赋能计划”:在生产维度,团队正筹备建立砚石材质区块链数据库,让每方砚台拥有不可篡改的“数字基因库”;在传播维度,团队计划搭建虚拟砚台博物馆,使用户可佩戴触觉手套体验虚拟雕刻;在传承维度,团队正在开发“数墨融砚”小程序,其内置“AR试墨”功能,可模拟不同砚台的发墨效果数据曲线,以及用户可通过小程序认养砚石矿脉,借助5G+8K技术实时观看开采过程,并参与线上雕刻设计,让文化传承从“橱窗展示”变为“全民共创”。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的合川峡砚文创产品(高源 供图)
青年心声,传承责任在肩
图为团队成员与易宗成大师合照(傅小雅 供图)
当重庆Z世代提出并努力尝试用区块链为砚台刻下数字钤印,用元宇宙重构墨香空间,这场发生在巴渝山水间的创新实践,正重新定义非遗传承的维度。这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文化基因的转录——在保持传统技艺“骨相”的同时,赋予其数字时代的“气血”。正如峡溪砚石历经千年江水冲刷愈发温润,传统文化也必将在与数字文明的碰撞中,淬炼出新的生命形态。
参与调研的“数墨融砚”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合川之行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合川峡砚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他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合川峡砚雕刻技艺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其保护的各项活动中去。(项炜涛、刘静、张艾熙)

标签:
- 上一篇: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企业为什么“偏爱”员工持股计划?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