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安全问题频发 特来电建议“充电网+大数据”赋能行业安全

2018-09-30 15:48:46 来源:新华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伴随着电动化趋势的不断蔓延和双积分政策压力的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8月迎来新的发展高潮。然而,频频被曝光的事故,将新能源汽车安全推向舆论关注焦点。如何把好发展的安全关,成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安全大排查 细化行业监管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从培育期进入增长期。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60.7万辆和60.1万辆,同比去年分别增长75.4%和88%。

不过,近期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018年共发生30余起较为确定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件。

面对愈演愈烈的安全问题,新能源产业的安全监管,开始进入严管期。

9月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客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开展安全隐患专项排查。不到一月,新能源汽车隐患排查工作扩展到乘用车和载货汽车领域。9月25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在网站上刊登《关于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载货汽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


9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在2018第二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表示,工信部将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并配合相关部门建立新能源汽车召回等制度,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安全监管。督促生产企业提高售后服务的保障能力建设,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运行水平。

专家解析事故原因

在谈及近期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原因,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接受采访时称,电池热失控是近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的主因。

在他看来,当前引发电池热失控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还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能源汽车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电池产品测试验证不足,车辆使用过程中可靠性恶化。

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也是引起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悉,为了节省成本,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机的生产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如果电池管理系统与充电桩没有装备合格的绝缘检测装置,车辆与充电桩形成的充电回路,就很难满足标准要求的绝缘电压、爬电距离、过载、IP等级、插拔力、锁止、温升、雷击等各项指标要求。

充电网+大数据保护电动汽车安全

9月2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了“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专题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以及国内外主流造车、电池、充电企业参会。

特来电大数据科学家鞠强在发言时建议,在部委指导和规划下,各主机厂、电池厂、充电运营商共同协作,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及专家系统。同时承诺,特来电愿意开放自己的高可靠性、高性能大数据技术平台,愿意开放自己的主动防护模型,针对不同的主机厂、电池厂开放自己的相关充电数据,赋能行业安全应用。


特来电,创业板第一股青岛特锐德的全资子公司,4年时间,以超过11万的充电桩,位居全国规模化运营商充电桩排名第一位。创建以来,累计充电量突破了13亿度,日均充电量达到了360万度,注册用户数突破了100万。伴随充电业务规模的扩张和商业模式的变更,特锐德预计盈利拐点或将在2018年下半年到来,率先实现盈亏平衡。


在充电安全方面,特来电建立两级安全防护体系:CMS主动防护和大数据安全防护。CMS主动防护在检测到异常时,会触发主动防护及时终止充电订单,保护充电安全。特来电CMS主动防护技术体系具体包含了充电电压不匹配、控制器通信故障、电池过温、电池低温、电池温度异常、电池过充等11种技术指标。在CMS基础之上,特来电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第二级安全防护体系。每笔充电数据,在大数据平台都会被甄别,其中异常的数据会产生报警,如果触发了主动防护的11种指标之一,则会被停止充电。当某辆车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触发了主动防护(停止充电),那么这个行为将会被通知用户、运维岗与安全岗,进行相关的检修检测。


2018年至今,特来电总充电订单数2485万笔,基于大数据防护体系,采用11种主动防护模型,涵盖了137个汽车品牌、885种车型,触发了25.8万次主动防护(终止充电),占比1.04%。根据海因里希事故法则,估计预防了20~25起重大事故。

据透露,目前特来电的两级安全防护体系还是1.0版本, 2019年将推出两级安全防护体系的2.0版本。

“我们诚挚的希望,能与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企业密切合作,从产品设计和制造、充电和行驶、售后和运维等全过程、全方位保障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和使用安全。” 特来电向业界承诺。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