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新”岗位的成长秘籍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油田转型改革的浪潮中,大庆油田第五采油厂第三作业区正上演着一场“人才蜕变”的精彩故事。这里不仅是油井的“大本营”,更是人才的“成长乐园”。走进第三作业区,你会发现,这里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成长大戏,既有导师传道授业,又有徒弟的青出于蓝,更有创新的火花四溅。
刚到注采307班的李国华,面对油井设备时,眼神里满是懵懂。年过半百的他,换到新岗位,连最基本的量油测气都摸不着头脑,更别提复杂的设备维护了。但作业区的导师带徒模式,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前进之路。他的导师—班长小孙是作业区的技术大拿,手里的活儿那叫一个利索。一次设备维护中,李国华挠着头问:“孙班,这个水井表芯坏了怎么处理?”小孙一边操作,一边耐心地讲解:“先得把旧表芯取出,然后换上新表芯,再填堵固定,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李国华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就这样,从最基础的操作开始,李国华在师傅的一对一指导下,一步步掌握了油井维护的核心技术。
更让人惊喜的是,李国华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学会了创新。在一次设备维护中,他发现抽油机皮带校准耗时费力,于是他开始琢磨,能不能有个更快速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他创新出了“抽油机皮带快速校准法”,设备运行效率一下子提高了30%!小孙看着徒弟的成果,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老师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李国华被任命为井长时,他面对的是管理7人、64口井的艰巨任务。作业区领导找到他,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井长不好当,但你大胆干,我们全力支持你!”这句话,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李国华充满了信心。他开始琢磨,怎么能让井组的交接班更高效?于是,他独创了“三查三问”交接班制度:查设备、查流程、查安全;问问题、问隐患、问建议。这一制度实施后,井组问题处理效率一下子提高了60%!同事们都说:“李井长这招太厉害了,交接班再也不慌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作业区对他的充分授权和支持。
第三作业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导师带徒”,更有一种“双向奔赴”的温暖。在这里,老员工和新员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李国华虽然技术过硬,但对电脑操作不太熟悉。支部书记李奇看在眼里,主动提出帮助他学习。于是,工作之余,两人常常凑在一起,一个教技术,一个教电脑,其乐融融。李奇笑着说:“这叫‘老带新、新助老’不管在哪也得跟上时代,不能拖后腿!”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李国华在面对分流人员二次安置时,毅然选择留在注采307班。他说:“这里就像我的家,同事们都是我的亲人,我舍不得离开!”
李国华的成长轨迹,是第三作业区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人才不再是改革的“牺牲品”,而是转型的“主力军”。作业区通过精准的技能培训、充分的授权支持和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员工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路径。从“分流人员”到“班组领头雁”,李国华的故事在作业区传为佳话。而像他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第三作业区通过科学的培养机制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成功地将“人才流失”转变为“人才红利”,为油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李婷)

标签:
- 上一篇:燕「栖」时光|燕之屋×BLOOM欢愉联名燕窝下午茶发布会灵动绽放
- 下一篇:没有了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